绿色打底,亮山亮水亮文化;生态立县,多元产业迎蝶变。近年来,峨边紧扣举旗帜、强基础、兴产业、重医教、树新风“十五字”要求,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努力让脱贫成果更巩固、乡村发展更美好、群众生活更幸福。
“峨边坚持把编制实施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先手棋’,把全县国土空间科学划分为4个乡镇级片区、25个村级片区。目前已完成大渡河百里桃竹片区、白沙河高山果蔬片区规划编制,培育壮大广益猕猴桃、宜坪枇杷、高山蔬菜等特色产业11个。”峨边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 记者 白建伟
产业兴旺
构建乡村振兴引擎
位于新林镇黄泥村的白沙河片区粮果复合种植示范园内,漫山排列着整齐的桃树。村民们在园区里忙得不亦乐乎,有的除草、有的修枝、有的施肥,大家分工有序、一派繁忙。
依托“桃+大豆”“桃+蔬菜”等间作套种模式,该园区套种黄豆950亩、蔬菜650亩,实现“一地多收”。2022年,园区总产值预计达3300万元。通过示范引导,园区还辐射带动白沙河片区种植高山蔬菜2.3万亩,带动4000余农户发展特色产业。
通过深入分析研判土壤条件、气候特征、种养传统、发展空间,峨边锁定生态林竹、高山果蔬、道地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突出保种质、创品牌、强配套三大重点,建成竹产业基地36万亩、高山果蔬4万亩、中药材基地1.4万亩,培育省级龙头企业3家,建成国家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1家,“小黄妮”系列桃产品获国家有机认证。
黑竹沟镇古井村依托独特的区位和民族风情资源,发展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统筹推进生态、文态、业态“三态合一”,打造“彝俗风情多彩古井”,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又让曾经的“穷山沟”蜕变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特色村庄。
依托境内丰富的文旅资源,峨边大力推进农文旅互动、产村镇共融,加快建设沙坪茶场国家级农业公园、夏家沟康养度假区、云上古井彝文化体验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为充分发挥惠康农业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峨边着力深化与西南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建成浙川农产品加工示范园、乌天麻种植农光互补产业示范园等。加快艾条、金银花等生态农产品GMP认证和生态天麻“药食同源”认证,建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
峨边还建立完善了“政府引导、龙头带动、企业参与、村级投入、农户融入”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带动群众实现品牌共享、订单生产、返租倒包、利益返还分红等多元化增收。今年一季度,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7%。
项目支撑
做强乡村振兴基础
实施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为片区发展增添新动能。峨边持续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推动城区、园区、景区联动发展,努力建设大小凉山地区共同富裕示范县、高质量发展新门户。
项目化推动规划落地。聚焦“一片区一主业一特色”,精准确定四大片区定位,推动围绕定位做规划、围绕规划编项目、围绕项目抓投资。白沙河片区围绕“一核一中心、两带三组团、三廊一屏障”国土空间格局,包装生成项目129个,总投资185.9亿元。
项目化推进乡村建设。坚持新村建设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服务配套同步规划,并与天府新区一道,代表四川受邀参加中国美术学院“美丽中国·城乡问答”座谈会,交流经验做法。茗新村被评为全省十大最亮眼村居。
项目化整治人居环境。建立清单化管理机制、差异化奖补政策,一周一督查一通报、一月一考核一述职,推动农村“五清”行动落地落细。深化乡镇场镇建设管理服务提升和农村“三大革命”,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党建引领
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初心闪耀在基层,党建领航再出发。为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以来,峨边聚焦乡村振兴主题,结合县情实际,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方法,以党建领航激活乡村振兴 “红色动能”。
自2020年起,峨边启动了新一轮党员干部培训三年攻坚计划,每年投入培训经费360万元,通过开展党政干部、专技人才和新时代农民三大培训,全面提升干部群众推动乡村振兴的能力素质。
峨边还推行组织体系联网、城乡社区联建、产业发展联动、干部人才联接、服务群众联手,充分发挥县乡村党员干部主心骨、领头雁作用。开展“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大调研,要求全县上下围绕“理刚性任务、学底线红线、问群众需求、查短板漏洞”等八大任务,摸清发展底数、找准发展路径、编好发展规划、激活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