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罗曦
打通堵点,激发活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乐山在全市部署实施党的建设制度“微改革”,各县(市、区)推出一系列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改革举措,以“微改革”撬动“微治理”,激活基层党建“一池春水”,让基层治理焕发出青春活力。
“小手术”打通治理堵点
“俯下身”赢得民心好评
基层治理难在打通最后一公里。乐山实施的党建制度“微改革”,就像给基层治理进行了一场小手术。从小处入手打通堵点、解决难题、精准施策的同时,减轻了改革带来的“震动”。
在犍为县大街小巷,总能看见一群穿着粉红色马甲的“犍嬢嬢”。她们耐心向群众讲解天府健康通的申请和使用方法,成为城市防疫队伍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目前,这支以犍为县开展省级城乡社区治理试点为契机,以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吸纳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的志愿者队伍,成员已发展到800余人,形成了“1+6+N”工作体系。她们通过“社区+犍嬢嬢社会工作中心+犍嬢嬢服务站”管理体系,已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累计服务群众10万人次。
“我们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吸纳社区居民中的‘热心肠’‘婆婆嘴’等加入‘犍嬢嬢’队伍,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犍为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委基层治理办主任陈昭军介绍道,“如今,‘犍嬢嬢’队伍常态化活跃在抗洪、抗疫、创文、创卫、为民、便民的一线,有效填补了社区治理中的死角、盲区和空白,助力了城市居民素质提升,展现了时代担当,诠释了奉献精神,成为了犍为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一个特色品牌,推动着社区‘微治理’不断深化。”
深入基层听民声、解民忧,这样的微治理还出现在井研县和五通桥区。这两个地区都面临着“两项改革”后村域面积广、服务半径大、工作难落实等现实困境,单纯依靠村(社区)“两委”较难适应新形势下基层治理要求。
为此,两地立足实际,在村(社区)分别推行“红色议事堂”制度和 “民声榜”党员志愿服务机制,俯下身子听民意、汇民智、凝民力,强化村(社区)服务职能,实现党员服务群众与群众参与治理的良性互动,让群众找得到人、办得了事、顺得了气、暖得了心,赢得了民心和好评。
“积分制”挖掘内生动力
“微改革”激活治理活力
近年来,乐山偏远民族地区奋战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推动乡村振兴。然而,受传统陋习影响,乡风建设还面临着不少紧迫问题,掣肘着乡村振兴整体协同发展。(紧转第3版)(紧接第1版)对此,峨边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探索推出了一系列“切口小、落地准、见效快”的“微改革”机制和举措,推进人居环境治理和移风易俗工作,在创新彝区基层治理上走出了一条全新路径。
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茗新村是四川省最年轻的行政村,村民为上世纪从大小凉山自主移民来的彝族同胞。在精准扶贫的帮扶下,村民们虽然过上了富足的日子,但受陈规陋习影响,“等靠要”思想并未完全摒弃。生活脱贫了,精神也要跟上。为此,在市委组织部党的建设制度“微改革”工作部署下,峨边彝族自治县探索建立村规民约“红黑榜”制度,印发《峨边彝族自治县“积分超市”建设实施方案》,在全县推广“积分超市”。
“微改革”撬动“微治理”,助推基层更精治更善治。新林镇茗新村依托“积分超市”,建立健全村规民约积分管理和红黑榜机制,群众“比着干、争着干、主动干”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茗新村第一书记蔡明明表示:“积分制管理运行以来,村民们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越来越整洁,大家参与村级治理的积极性更高了,都在你争我赶想要进入积分红榜。”
为解决异地扶贫搬迁户群众的“融入异地难、移风易俗难、产业发展难、增收致富难”问题,金口河区积极探索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一约两委三团四会”治理模式,构建“支部引领、干部带动、党员示范、群众主体”治理格局,通过召开“坝坝会”“1+N”结对等形式摸底研判,制定安置点《居民公约》。量化“敬老爱幼、邻里友善、遵纪守法”等12项积分指标,以“红黑榜”公示、荣誉上墙、实物兑换等方式,表扬奖励表现突出的家庭,“1对1”激励转化积分靠后家庭,激发群众荣誉感和参与基层治理积极性。打造360度便民高效政务服务矩阵,在安置点成立管理委员会和自治委员会,构建多元化立体管理体系,有效破解群众“异地难办”和“无人管理”问题。成立致富帮带团、志愿服务团、法律服务团,以劳务输出、就业创业、产业发展等方式带领易地扶贫搬迁户增收致富。
基层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乐山市以党建制度“微改革”为契机,关注“微小”、推进“微改”、实施“微创”,切实解决城乡基层治理难点、盲点,激发活力打造出了基层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