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海棠
     
本版列表新闻
~~~——读许永强《诗蜀——入蜀诗人的心灵解码》
~~~(组诗)
~~~
~~~
~~~
     
2022年06月1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衮衮入蜀者,借公兄弟名”
——读许永强《诗蜀——入蜀诗人的心灵解码》
蒋蓝
《诗蜀》书封 资料图片

  ■蒋蓝

  最近,读成都作家许永强新鲜出炉的《诗蜀——入蜀诗人的心灵解码》(以下简称“《诗蜀》”),他从心灵解码的视角书写大量入蜀诗人的历史故事,可谓填补了唐朝入蜀诗人专书出版的一个空白。

  “自古诗人皆入蜀”这一说法由来已久,但最终成型是在晚清李调元和赵熙这两位蜀地大才子的诗文当中。尽管晚清诗坛领军人物宝廷在《偶斋诗草》里也提及“从古诗人多入蜀,前有杜高后黄陆”、陈衍(1856—1937年)在《石遗室诗集》指出“古来诗人每入蜀,少陵玉溪及放翁”,均可以看做“诗人入蜀”历来是古代文学史的一个特殊现象。

  从性质上说,“自古诗人皆入蜀”也是移民文化与巴蜀文化对撞生成的结果。

  可以发现,入蜀者大体有4种类型:

  一是官宦入蜀。

  二是游历入蜀。

  三是随父为官入蜀,自己终老此地。

  四是避祸、罢官入蜀而最终客死蜀地。

  永嘉之乱、安史之乱和靖康之难,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影响最为深刻的转折期。尤其是安史之乱,不仅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而且伴随大量皇室成员、江南富庶之家、文艺百工进入巴蜀,全国的文化中心开始由北向西南迁移。入蜀者里最为重要的是官宦,他们往往身兼作家,大致有避乱、入幕、流贬、出镇、奉使等几类。所谓唐代诗人皆入蜀,多少有些夸张,但唐代最为重要的诗人都有入蜀的经历,而且往往在蜀地生活期间的诗歌创作登峰造极,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韩愈有“蜀雄李杜拔”的说法。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中就有论及这一现象:“唐代中晚以后,地方官吏除法定俸料之外,其他不载于法令,而可以认为正当之收人者,为数远在中央官吏之上。”天府之国的安定繁荣,自然会吸引来更多的诗人。

  公元670年,20岁的才子王勃入蜀,他霍然发现了一个“采江山之俊势,观天下之奇作”的巴蜀!赞叹巴蜀山水乃“宇宙之绝观”。后人遂用“雄、险、幽、秀”四字来品评巴蜀的自然地理有如神品。他在四川云游了两年,到公元617年秋天离开川北之时,他写下了“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复高风晚,山山红叶飞”的诗句来抒发漫游蜀地的心境。

  祖籍幽州范阳(今北京地区)的卢照邻,更是在蜀地生活了十多年。他曾担任新都县县尉,并与一个郭氏女子相爱,生下一个孩子。离任之际,他发誓日后回来接妻子。结果出川没多久他就因病瘫痪,郭氏女子以为他背信弃誓,伤心绝望了一生……卢照邻的《五悲文》中提到“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其中“蜀桥人”就是他思念的蜀女郭氏。所谓“蜀江水碧蜀山青”,在这样的语境里总会产生超拔于风景之外的另一种相思。

  据不完全统计,唐朝入蜀的诗人有73人。作家许永强选取了20位,他锐意穷搜,详细梳理、钩稽了他们在蜀地的种种情状;他充满温情与敬意的笔触,复原了诗人的唐朝生活空间,让这些诗人从人们印象里的“写作者”,回到了充满七情六欲的丰满、可感的“人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诗蜀》一书,也填补了唐朝入蜀诗人专书的一个出版空白。

  除了对大量蜀地风物的记录,我特别留意这些诗人与蜀地发生的种种亲密接触,比如高适镇蜀,较为宽厚,恰逢几场叛乱,祸及蜀地百姓。而严武接替高适后,刀锋凌厉,大展酷威。这一切变数,并不能证明高适的软弱无能。

  许永强在《高适入蜀,天下人人皆识君》一文里指出:“高适为蜀中局势的稳定做出的贡献还是很重要的,他的好友杜甫这样评价道:‘总戎楚蜀应全未,方驾曹刘不啻过。’意思是高适曾为淮南、西川两地节度使,却并未才尽其用;‘方驾曹刘不啻过’,则是指高适的诗歌成就可与曹植、刘桢比肩。这样的高适足可称文武双全了。”应该说,许永强的评价不但是实事求是的,而且还昭示了晚清赵藩撰书“攻心联”的实质:“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杜甫写有《王竟携酒,高亦同过》:“卧病荒郊远,通行小径难。故人能领客,携酒重相看。自愧无鲑菜,空烦御马鞍。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山简,西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山涛之子。这里借指高适。高适的年龄大于杜甫,时已年近六旬。杜甫向老朋友说,自己没有好菜招待客人,枉自麻烦他乘马远访,只好劝高适多多喝酒。因为他头发已花白稀疏,而酒可御风寒……在许永强笔下,历史的温情濡染着他的笔触,读来历历可感。

  许永强意识到,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的巴山蜀水,入蜀诗人置身其间,眼界大开,文学创作更上层楼,成为一个入蜀的群体性结果。正如清乾隆五十五年状元、大学者石韫玉《独学庐稿》所言:“古之诗人盖有得江山之助者。江山之胜,世无有过于巴蜀者矣。杜少陵为李唐一代诗人冠冕,读其诗者谓入蜀后尤奇。”蜀中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山川风土、宗教思想等各方面都影响着入蜀诗人的创作,为他们带来创作灵感,提供创作素材,进而改变其创作心境,影响其创作风格。清朝诗人爱新觉罗·永瑆在《诒晋斋集》中,称这一现象是“诗人入蜀总能工”。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谈资》中进一步总结道:“蜀之文人才士每出, 皆表仪一代,领袖百家。”晚清曾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也说过:“蜀中人士聪明解悟,向善好胜,不胶己见,易于鼓动,远胜他省。”

  读罢许永强《诗蜀》,我不禁想起宋代诗人叶适的诗句“衮衮入蜀者,借公兄弟名”,在此就有两层意义:一是入蜀诗人们得益于巴山蜀水的濡染,纷纷扬名天下;二是读者也借助于这本书,可以一窥唐朝诗人之所以伟大的心路历程。期待许永强继续挖掘这一题材,写出更为细腻、更为传神的续作。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文化
   第03版:海棠
   第04版:镜头
“衮衮入蜀者,借公兄弟名”
夏日有浓阴
福禄名胜记
夏日池塘
高考前“搬砖”
乐山日报海棠03“衮衮入蜀者,借公兄弟名” 2022-06-12 2 2022年06月1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