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赵径
狮子象征着吉祥如意,传统的狮舞表演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在民间,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狮舞助兴。在乐山,向家班狮舞远近闻名。向家班狮舞1796年起源于四川仁寿富家镇,后由第四代传承人向汝章带到乐山, 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2011年,向家班狮舞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周雪明被评为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向家班后继有人,一代代传承人用汗水和智慧在嘉州大地舞出精彩。
扛起担子,把沉睡的狮子舞起来
1957年,向家班狮舞第四代传承人向汝章为谋生,来到原乐山县通江乡新路4队,很快在当地搭班演出。1980年,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向汝章重组班子,让向家班狮舞逐渐成为代表乐山民俗文化的一张名片。
“从小受外公向汝章的影响,对舞狮很感兴趣,不满5岁就开始跟着学习。”如今,已是向家班狮舞第五代传承人的周雪明回忆,“1985年春节,乐山举行春节灯会,当时10岁的我表演了‘哪吒逗雄狮’,获得创意大奖。此后接连在各类活动现场表演,我扮演的角色和向家班狮舞被越来越多人知晓,渐渐在市中区小有名气。”
随着年龄增长,周雪明的个头长大,已不再适合演哪吒斗狮的角色。1991年,他开始舞起了狮头。由于自小就打好了基础,加上从不间断锻炼基本动作,周雪明舞起狮头来得心应手。
1994年6月,向家班前往成都参加“四川省青年运动会”开幕式表演;9月,又参加了成都“四川国际民间艺术节”。两次大型表演,深受嘉宾赞誉。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发展空间面临挑战,关注狮舞的人越来越少,演出机会也随之减少,大部分狮舞成员不得不放弃舞狮,另谋出路。向家班面临市场带来的新挑战。
2003年,向家班狮舞艺术总监毛万安接到一场演出邀请,但此时队伍已散。正巧刚退伍的周雪明回到家乡,两人一拍即合,下决心重整旗鼓,把沉睡的狮子舞起来,让向家班狮舞重放光彩。
创新发展,让向家班舞出时代风采
2004年春节,市中区组织民间民俗文化巡游,向家班一下玩转了8头狮子,名声大振。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向汝章、周雪明、毛万安等骨干成员经过商量,成立了“嘉州向家班龙狮舞艺术团”。
“重新组建起来不容易,我们都有各自负责的领域。” 周雪明告诉记者,他是团队里的总教练,负责舞狮技术,毛万安作为艺术总监负责市场运作及创意设计,团长王世华、副团长游建文等骨干则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打造崭新的向家班。
面对市场的变化,如何创新?如何应对?
“网上搜索全国各地流行的狮舞,认真取其精华加以利用;对照南狮北狮的不同风格加以揉合;仔细研究公狮母狮大狮幼狮的生活习性,从真狮子的动作中提炼需要的经典动作;结合乐山、峨眉的本土文化出新招……”经过群策群议,毛万安、周雪明等团员创新性地创作出了带有乐山本土元素的几个招式:“三江潮涌”“大佛坐禅”“灵猴望月”“金顶拿云”,巧妙地将乐山特色融入狮舞当中。
这些经典技艺不仅成为向家班日后演出的主打招式,也为团队的演艺事业赢来更多机遇。第十五届中国(乐山)兰花节、四川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2008北京奥运火炬接力乐山峨眉点火仪式、2017年第二届乐山峨眉山佛光花海音乐节、夜游三江启动仪式、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都有向家班狮舞的精彩亮相,传统狮舞焕发出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身为非遗传承人,周雪明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学舞狮,一是有难度、二是不挣钱,舞狮行业的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好在近年来不断有新鲜血液加入,目前我们团舞狮队员发展到近20人,甚至有‘90后’参与,这让我们看到了曙光和希望。”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非遗,将狮舞精神浸润到乐山人的血液中,从2019年开始,向家班就到市中区各中小学教授狮舞基本动作,以“传帮带”的方式教学,在创新中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作为传承人,周雪明说,他肩负的不仅仅是技艺传授,更重要的是把狮舞精神及其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影响追梦的年轻一代。
(本文图片由毛万安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