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珲
如何用好用活根植于乡村的民间文化?如何让民间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近日,《中国文化报》报道了陕西省充分利用戏曲、剪纸、泥塑、皮影、社火、石雕等民间文化艺术,通过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等措施,延续历史文脉,开拓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广泛开展,遗落于乡村的民间文化如同一颗颗珍珠备受期待。民间文化,联系着传统与现代,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又是地域文化的结晶,如何在取其精华中传承好发展好,是乡村振兴顺利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以陕西为例,积极开展“寻找村宝——文化使者行动”,充分发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文艺爱好者、先进人物、退休教师以及本土乡贤能人等多方面力量参与,以文化传播、文化引领、服务社会为目标,将文化送到广袤的乡村。今年1月,该省相关部门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决定实施乡村文化振兴计划,建立非遗传承人、艺术家、策展人、设计师等专业人员、相关机构与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对接机制,推动建设一批“艺术乡村”。
用艺术点亮乡村,让乡村靓丽起来,让村民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这是人们对乡村振兴的愿景和期待。近年来,以艺术为名打造的网红乡村逐渐“出圈”,有以美术从业人员组建的“美术村”,有以烧制陶器为主的“陶艺村”,有以种植鲜花的“植物群落”……各种主题村落让人眼前一亮,在吸引众多游客前去观光消费的同时,也为乡村旅游拓宽了视野。但值得深思的是,建设“艺术乡村”不能仅仅只有外来文化的注入,更应立足自身文化传统,培植特色和亮点,才能在自己的土壤上永久扎下根来。
用艺术点亮乡村,亟需一批民间文化传承者的加入,既要有立足乡村传统文化的意识,也要有向外发展的视野,共同绘出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