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杨心梅
人物
赵欣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乐山市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为媒体从业者,有丰富的基层采访经验,擅长纪录式拍摄手法,作品生动鲜活。从2010年至2020年,担任独立编导的新闻作品《失散少年的痛》《哑女寻亲》《带着父亲上大学》《爬行人生》《曾文才:付出就一定有收获》《十七》《王科书:孙女就是我的命》等10余部获全国和省级奖项;主编的新闻栏目《七彩城乡》获2个省上一等奖;个人被市文联评为2018年度20家“推优工程”(电视类)。
作为“新晋”导演,担任总导演的《嗨!乐山》获2018年亚洲旅游影视艺术周好形象片奖优秀作品;参与创作的《中国影像方志——井研篇》入选四川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19年度百家“推优工程”;担任执行导演的《网络研学 云游乐山》获第十三届中国旅游电视周四川地区旅游专题类二等奖,《百乐之城》获第十三届中国旅游电视周四川地区旅游宣传片二等奖。
印 象
从女孩到母亲,从市级媒体到县级融媒体,从专题片编导、新闻栏目主编到导演……对赵欣而言,在同摄像机相伴的十余年时间里,她的身份在变,面对的人和事在变,但小小个子里流淌的记录的热情从未消散。
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肩上有担当,只要有选题,赵欣就是“超人”——她总是站在镜头背后,以纪录式的拍摄手法呈现人物命运的酸甜苦辣,成为一位用影像讲述故事的“电视人”。
她用心,曾经奔波两个小时山路,只为取得一个真实的镜头;她动情,哪怕“厚着脸皮”也会在不同场合深情讲述被帮扶者的故事,以寻求更多人帮助;她有爱,不仅坚持公益事业,更带动身边朋友广泛参与。
一直在路上,从未忘初心。在赵欣眼里,看得见的是那些被记录下来的真人真事、真情实感,并没有记录者背后的风尘仆仆、一路艰辛。不断地用影像呈现和记录,赵欣将生活谱写成一曲真实而动人的音乐。
对话
记者:你为什么会选择成为一名“电视人”?
赵欣:我从小就对电视节目是如何创作、产生的非常感兴趣,很希望了解电视制作背后的故事。读高三时,我第一次知道“广播电视编导”这个专业。出于对梦想的追求,在没有参加过任何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我决定参加四川师范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艺考。没想到一路过关斩将成功考入,从此踏入了这个行业。
毕业后,我进入乐山广播电视台工作,被分配到《话说乐山》栏目担任编导。这是一个以记录的形式讲述乐山故事的栏目。这也意味着,每周我都需要独立策划一个选题,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记得第一次采访前,我的摄像师对初出茅庐的我有过“质疑”,但看到我列出的一条条采访提纲和注意事项时,一下子就对我有了信心。最终节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我也更有干劲。
《话说乐山》栏目每期成片17分钟左右,这意味着我们储备的素材镜头至少需要达到一个半小时,所以我在拍摄过程中最喜欢说“多拍一点,再拍一组”。长此以往,我养成了观察拍摄对象、发掘采访亮点的习惯,也因此找到了好选题,制作出有一定社会热度的作品,坚定了我以镜头记录真实的信念。
记者:说到策划选题,纪录片镜头往往涉及到有冲击力的画面,作为编导,如何保证镜头的自然流露?
赵欣:这其中有专业技巧,但更多的还是真情实感的铺垫。在拍摄过程中,有两个比较重要的“武器”,也是我们惯常采用的记录手段,一是情景带入,二是场景控制,前者让人物置身于自己熟悉的场景,在不被外界过多打扰下产生对话,后者则是我们作为拍摄者要随时评估拍摄状态,确保受访人的生命安全、情绪等。
记得拍摄新闻作品《失散少年的痛》,就曾遇到过这样的场景。当时拍摄的内容,是一个被拐卖到福建的孩子重新回到马边老家的故事。在采访中,我了解到这个孩子已经完全适应了福建的生活,所以尽管他愿意和亲生父母相认,但更希望回到福建和养父母一起生活。我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纪录片展示点,但如果孩子的情绪在一大家人都在的情况下爆发出来,那可能是一个不可控的场面。所以我把孩子和他父亲带出家门,让他们自由对话。对话中,父子俩敞开心扉,相互体谅,所以尽管这个孩子最后还是选择回到福建,但双方始终处于一个和谐的相处状态。
记者:你是省政协委员和省青联委员,多重身份对艺术创作有什么帮助吗?
赵欣:一直以来,我都关注着弱势群体,热心公益活动,经常跟踪拍摄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所面对的困境,想办法替他们解决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尽力在各种场合为他们发声。我想,尽管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一只蝴蝶翅膀扇动,最终就能带来热带雨林里的一场暴风,我觉得只要我愿意传播正能量,那么就会影响到更多人。
所以,与其说多重身份对我的创作有帮助,不如说作为一个心中充满正能量的“电视人”,我更希望通过这些身份做一些什么。这是我的动力,更是我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带着这些责任,我会不断勉励自己,沉下心来讲好老百姓的真实故事,让更多人了解身边的真善美。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