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戴余乐 文/图
为普及规律睡眠作息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3月19日,由乐山市健康教育协会指导,市中区人民医院主办的“规律睡眠,健康未来”2021世界睡眠日主题交流论坛活动在乐山召开。
此次活动聚焦睡眠医学的临床研究、睡眠质量评价、心理与睡眠、科技改善睡眠等内容,邀请了多位专家教授,就“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诊治”“如何科学认识和管理睡眠”“脑卒中相关睡眠障碍”等课题进行分享,并进行讨论交流。
不同的专业视角和观点碰撞,让参会人员受益匪浅。通过此次论坛,进一步加强了乐山市睡眠医学领域人才的交流,促进了大家对睡眠医学的全面认识,普及了规律睡眠作息的重要性。
交流会最后,全体与会者共同发起“2021世界睡眠日倡议书”,号召大家关注规律睡眠,拥有健康未来。
健康生活 从科学睡眠开始
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低诱发其他疾病,危害身体。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睡眠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超四分之三的人晚11点以后入睡,近三分之一的人熬到凌晨,1点以后才能入睡。如何科学睡眠,睡眠障碍究竟有哪些危害?对此,记者整理了我市2021世界睡眠日主题交流论坛中部分专家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随时随地都能睡可能是病
讲解人:周俊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副教授)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睡眠障碍,临床上以不可抗拒的短期睡眠发作为特点,多于儿童或青年期起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白天有不可抗拒的嗜睡;在睡着的时候会出现睡眠瘫痪;入睡或者醒前产生幻觉;夜间睡眠紊乱,多梦易醒;在情绪激动时会引起瞬间猝倒。长时间的睡眠障碍,会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并带来一些安全隐患。
部分青少年期发病的患者也可以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痊愈或症状减轻,成年发病者多数持续终生。大家一定要重视睡眠问题,如果出现不正常的嗜睡、失眠、多梦等问题,要及时就诊,以免危及健康。临床经验提示,心理行为干预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值得推荐。
安眠指南
讲解人:余会平(乐山市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
睡眠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重大意义,良好的睡眠不仅可以增强免疫力、保护记忆力等认知功能,还可以延缓衰老。睡眠紊乱会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等躯体疾病的患病风险增加,还会增加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等精神疾病的患病风险。一般来说,健康的睡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入睡较快,一般不超过30分钟;时间充足,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儿童为10—12小时,青少年为9—10小时,成年人为7—8小时,老年人为5—6小时;质量优良,睡眠过程中不会频繁醒来,也不会被多梦困扰。
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改善睡眠状况呢?
一是早睡早起,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要有相对固定的睡觉和起床时间。最佳睡眠时间是晚上10点至早晨6点。如无必要不要熬夜。
二是坚持运动,改善睡眠。白天适量运动是改善夜间睡眠的一大动力。运动的方式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和喜好来决定,如散步、打拳、做操、慢跑等有氧运动,搭配肢体伸展和力量练习。但应注意运动时间最好选在白天,晚上8点后应避免过量运动,以免大脑过于兴奋而无法入睡。
三是规律三餐,时间太晚就别再吃了。睡前不要吃得过饱,因为大量食物在胃内进行消化,不断刺激大脑,导致不能安然入睡。晚餐与睡眠应间隔至少3小时。睡前也尽量不要喝茶、酒和咖啡。
四是改善环境,营造适宜睡眠的氛围。为卧室保持理想的温度、声音和光线。温度以20~23℃为宜,睡前关闭大灯,尽量减少光线和噪声的影响。
五是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睡前应尽量保持身体和心情的平静,可以选择看看书,听听舒缓的音乐,睡前一小时应不再思考工作内容或使用电子产品。
失眠与中风存在“强关联”
讲解人:杜东平(市中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失眠是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或频度过短、早醒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是一种常见病。
临床上,有近六成的卒中患者伴发失眠,失眠可加重卒中患者的躯体症状,影响康复过程,因此卒中相关失眠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失眠是卒中患者的一种常见症状。失眠可加重卒中患者的躯体症状,增加发生其他精神神经症状的风险,进而影响康复过程,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卒中相关失眠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治疗失眠应当结合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并要注意药物治疗对原有疾病的影响,以及与其他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论脑血管疾病的类型或预后如何,医生均应给患者和其家属高度关怀,并给予情感支持,对失眠、焦虑、抑郁、易激惹等症状,应根据不同症状选用精神药物。对于药物治疗,起始剂量一定要小,增量要慢,治疗量要低,并应严密观察和及时处理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