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云
《奔跑的阿甘》集学术性、文化性、时代性于一体,对于广大青年读者来说,是值得阅读,值得跟进思考的一部随笔集。
6月初,一向对文字严苛有加的邓芳教授发来崔鸿飞的《奔跑的阿甘》书稿,嘱我写序,深感惶恐。11万字,不长不短,类似于早年五角丛书的篇幅。读完大大小小30余篇文字,发现不是论文,但是,作者全程宏论,归于散文,又觉不妥,姑且认为一部随笔集吧。鉴于作者随笔话题主要涉及女权、婚恋、读书、教育、传统文化、学术思想、宗教、宗教与科学、礼仪、大师赏阅、书信等,又以第一篇《奔跑的阿甘》为书名,几乎都是立足当下的观察与思考,说它是时代观察笔记又觉不够,说是文化随笔又太过笼统,姑且叫崔鸿飞随笔集吧。问题是我对作者不熟,全凭阅读文本,加上推算,脑子里终于建立起了一个基本印象,他大约30岁,从事教育,话语有激情,敢于思考,甚至,十分勇敢地呈现立场与判断。我觉得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在这样的时代,如此坚强表达的青年教师,还是比较少见,值得肯定。个人认为,著书立说者,是每个时代的先行者。是学有所成、研有所得,对自己和对世界的交代,或许,这也是青年人笃定地对抗世界的方式,字里行间,我似乎没有看见他对问题与现象有丝毫的妥协,这个劲儿很好,尤其在当下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中青年很容易被裹挟、被同化的趋势中,这个不妥协的劲儿,这个阿甘式的劲儿,本人倒是很喜欢。
单从文本呈现的想法来看,作者似乎要解决的问题很宽广,十个手指都张开了,比较吃力。再说著书立说,打个比方,好比武术中的铁指寸劲,又好比水滴石穿,都是攻其一点,通透之后,方有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洞见,核心之说,方能立起来。作者好像踩上了梅花桩,轻歌曼舞,过于撒欢。整体上看,作者还处于大师“影响的焦虑”之中,不过,这并不可怕,很多博士十数年后仍还处于这危险而不自知的状态,被大师、概念所累。作者虽然处于这样的状态,但在他熟知的教育现场,自我的思想基因正在形成。《我的教育观》系列,不乏警惕性的创见。《困惑与觉悟》系列,血气方刚,发力太猛,招式用老了些。关于读书、学习、女权主义等系列,虽然很是适合学生、家长、青年阅读,但我想严苛地说,通俗读物的写法,拉低了此书的颜值。宗教、传统文化系列,面对人类世界级的难题,表态过于急切。相对而言,我倒觉得《致邓晨晨》虽是五年前写成,几乎是作者全书观点的集合体,五年之后,《奔跑的阿甘》一文使之强化,这让我看见一个执着思想者的坚守姿态,从其全书大约八年成型,我看见了作者有成为有思想的名师的可能性。补充一句,这已经很了不起了。况且,文风、写法、思考都极其类似于《蒙田随笔》,辞官归隐的蒙田,“回到乡下,居高临下俯瞰人世的愚蠢”而成书。
崔鸿飞蓬勃于讲台,《奔跑的阿甘》集学术性、文化性、时代性于一体,对于广大青年读者来说,是值得阅读,值得跟进思考的一部随笔集。
古有苏轼、苏辙兄弟青年时代相互砥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不过,诗中的些许无奈不可取。根据《迁徙的鸟》发现,鸿雁高飞,它们是有基因、有体力、有信念、有方向的。南北朝诗人谢庄“鸿飞从万里,飞飞河岱起。”愿借此句送给崔鸿飞先生,早日找到“铁指寸劲”的发力点和飞翔的方向,不要轻易放过自己。
(本文为崔鸿飞随笔集《奔跑的阿甘》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