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座中,郭志全首先就文人画的衍生及其演变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文人画的形成其实与魏晋及其隋唐时代的隐士文化有着极大的关系。那些因为时代鼎革的政治原因而隐逸山林的文人们,借助书法、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出世观点,从而形成了以“淡”为宗的绘画风格。这种风格经后人总结,将此命名为“文人画”。
“个人认为,文人画是一种阴性很重的画风,普遍缺乏阳刚之气,缺乏一种英雄主义的大美情怀。在很大程度上,是消极、遁世、骄逸的处世行为的体现。并不是很积极向上的。”郭志全认为,文人画对中国画的影响,不算是很正面的。正如黄宾虹所说,隋唐如酒,宋元如醇,明清如水。及至现当代,文人画越来越不能与过去的传统绘画一论短长了。文人画就其本身来说,有种阴盛阳衰的意蕴。只能在自己的圈子里或者能取得文化认同的地方自娱自乐,达不到超越地域文化上的认同。因此,不仅是文人画也包括其他流派的中国画,要想走出国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需要在过去传统的笔墨下进行改革。
郭志全从林风眠、徐悲鸿、黄宾虹、吴冠中、陈子庄、李琼玖等国画代表性人物的创作特点入手,结合自己近些年来的创作实践,一一地分析了近百年来中国画改革的得与失。“在中西结合的绘画风格上,徐悲鸿、吴冠中都很出彩。尤其是吴冠中,将西画的色彩、视角和造型有机地与国画水墨结合起来,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佳作。所以,国画改革需要融合。”
据悉,郭志全今年73岁,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曾任教于河南洛阳大学美术系,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擅长绘画、书法及美术评论。在长达50年的绘画生涯中,郭志全一直坚持创新。尤其是回故乡乐山的近些年,他硬生生地一改已经稔熟于胸的硬笔水墨画风,将西方绘画艺术风格与国画的柔软线条及水墨融合一体,进行大胆尝试。结果,他以城市为题材的系列国画,得到了各方面的一致好评。
“传统国画讲究山水,讲究天然、自然。我认为,我们天天必须面对的城市生活,恰恰不应该被忽略。”郭志全说,这也是我为什么将乐山城市的历史和城市记忆,作为我画风转变的首创的根本原因。
讲座现场,有听众对郭志全关于文人画的批评并不能完全接受,提问说,是不是文人画就不值得提倡,没有了市场?郭志全说,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文人画作为一种艺术流派,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必要。我们的艺术,需要更多的包容性,需要更多的风格和流派。
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讲得精彩,听得认真。来自井研的画家冯荣说,听了讲座,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