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过去,人们治疗脑梗塞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是,对于颈动脉狭窄超过70%或有内膜斑块和溃疡的患者而言,传统的治疗方法取得的效果有限。而另外动脉支架成形术作为一种“替代”,其主要适用于病变部位较高,外科手术不可及;或者患者合并严重的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全麻和外科手术的情况,因而不是每个人都适宜。
那么,究竟有没有一种方法能治疗颈动脉狭窄,彻底消除堵塞血管的“垃圾”, 预防脑梗塞呢?对于这个问题,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用成功的案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 本报记者 戴余乐 文/图
案例回顾——
患者介绍:向大爷,今年71岁,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患者。
“2小时”“堵塞”变“通畅”
日前,记者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见到向大爷时,他正坐在椅子上,一边和医护人员聊天,一边活动手脚向大家展示治疗“成果”。很难想象,这样一位精气神十足的老人,一个月前竟是“右侧肢体活动不良”的患者。
据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万晓强介绍,向大爷今年71岁,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但一直以来都坚持服药,因此,身体健康情况尚可。然而,今年年初,向大爷突然出现头蒙、头晕等症状,到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左侧颈动脉狭窄。但当时由于狭窄处不符合手术指标,便采用药物控制治疗。
“之后,这个事情就成了我的心病,总担心会为身体留下健康隐患。”向大爷告诉记者,7月份,他和朋友外出旅游,或许是因舟车劳顿,回家后他便出现了明显头晕、耳鸣等症状。随后,右侧肢体更是出现麻木、活动不良等。
8月1日,向大爷被紧急送往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经头颈和颅内血管CT造影检查(CTA),诊断向大爷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而患病的“罪魁祸首”就是左侧颈动脉分叉处重度狭窄。为防止向大爷病情进一步恶化,8月8日,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进行了联合会诊,最终确定,向大爷左侧颈动脉狭窄超过了70%,单纯药物治疗已不能起到很好效果,需立即转入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
8月23日,在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负责人卫正洪的指导下,科室专家团队经过仔细的治疗方案分析和术前准备,耗时2个多小时,为向大爷成功实施了乐山地区首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术后1小时,患者意识清醒;3—4小时,可拔管说话;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肢体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医生说我现在身体恢复得很好,不日即可办理出院。”向大爷高兴地说,“本以为自己是这类型手术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风险会很大,但没想到,一次轻松、简单的手术就解决了困扰我许久的大问题。”
专家解析——
专家介绍:万晓强,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副主任,从事外科工作10年,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手术技能。
“小手术”治疗“狭窄”金标准
除开麻醉,不到2小时的手术时间;术后第二天,即恢复肢体功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怎会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对此,万晓强表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在显微技术支持下,通过微创手段在患者颈部做一个小切口,暂时夹闭颈动脉远端和近端,然后切开颈动脉,清除堵塞血管的“垃圾”,即可使颈动脉内壁光滑、内径恢复正常大小。
“这种方法,不仅能切除增厚的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预防由于斑块脱落引起的脑卒中,同时,还可切断栓子产生的来源,得到彻底疏通血管的功效。”万晓强谈道,现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已日益成熟,被医学界一致认为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金标准”。
那么,既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并非“新技术”,且疗效显著,怎么会少有医院开展呢?
“这和患者认识不足以及医院诊疗技术有莫大关系。”万晓强认为,在大多数人看来,手术就具有风险性,特别是头颈手术,很多患者更是能免则免。再加上人们对颈动脉狭窄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脑血管疾病预防知识了解度较低等,在治疗上就容易产生得过且过的心理。并且,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虽是“小”手术,但操作起来却有“大”学问,其不仅考验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也对医院麻醉、影像等学科有较高要求。
因此,为更好地服务地区脑血管疾病患者,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专门成立了脑卒中筛查委员会,在不断深入研究国际、国内新技术的同时,加大对脑卒中防治知识宣传力度。“目前,我们科室是全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之一,这不单是对科室在脑卒中防治工作方面取得成绩的肯定,也意味着我们身上肩负着乐山地区脑血管疾病防控诊治与干预的重任。进步、改革、创新,是我们不变的宗旨。”卫正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