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力
去年8月,市教育局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若干措施》,从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提升支撑保障能力等方面制定15条措施,推动我市中小学劳动教育落地落实,为学生成长“赋能”。
中心城区学校按照市教育局要求,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保障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同时,因地制宜创新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推进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针对不同学段和年龄段,分级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充分挖掘资源 打造劳动实践阵地
走进乐山市徐家扁小学裕园校区的后操场,一个个种植箱整齐排列在教室外的窗台下,种植箱内的蒜苗、茄子、小辣椒等蔬菜长势喜人。孩子们下课不时路过会停下脚步,看看箱内逐渐成长的菜苗,视若珍宝。
这是该校给孩子们安排的校内劳动基地——“一米菜园”,各班孩子认领一个“一米菜园”,并将其命名为“蔬乐园”“青青菜园”“开心农场”等,成为孩子们体验劳动的乐园。从规划——小组分工、任务布置、各司其职,到实施——施肥、静置、播种、浇水、观察、管理、收获,再到小结——反思、总结、设想、期望,小小菜箱怡然成趣,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丰富了、作文素材也丰富了……该校的劳动教育不仅进校园,还进书本,更“进”了孩子们的身心。
在乐山市实验小学,该校针对中高段学生打造“福农场”,增设孩子们的劳动教育。据悉,该校柏杨校区的“幸福农场”为中高年级每个班提供一块场地,各班自由建设农场,从起初的规划、选种、播种、管理到收获,师生、家长全员参与,提升了同学们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家长们也献计献策,让家校合作形成了一种新的合力。
在乐山市龙泓路小学,该校因地制宜在校内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在前不久结束的秋播活动中,同学们撒下萝卜、白菜等蔬菜种子,在后期的管理锄草、浇水、间苗等劳动体验,时常让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
对于缺乏校内劳动实践基地的学校,如乐山市柏杨小学等纷纷组织学生到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开展研学活动。研学活动以农业生产劳动为主线,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劳动观念、劳动习惯,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扩展了学校教育空间,延伸和补充学校教育。
劳动基地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区域统筹”的原则,我市正在大力拓展校外劳动实践场所,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需求,力争全市建成3个可容纳2000人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各县(市、区)至少建设1个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每所学校建立相对固定的劳动教育场所。
科学设置课程内容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今秋开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目前,中心城区各学校均保障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积极推进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针对不同学段和年龄段,分级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在乐山市实验小学,该校将育人目标划分为低段、中高段两个阶段,使得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更科学、更有效。“低段年级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如指导学生完成个人物品整理、家庭清扫、班集体劳动等,注重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安全意识。”该校相关负责人说,中高段年级则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如制作简单的家常餐、校园卫生保洁、垃圾分类处理等,让学生初步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习惯。
该校低段年级各班还进行劳动专题教育,开展“收拾书包”比赛,评出班级“收拾小能手”;中高段年级则开展“巧手做美食”“厨艺大比拼”等烹饪类系列活动。同时,该校开设不同难度的烹饪课程,从简单易学的曲奇饼干到稍有难度的蛋糕制作,让学生体验劳作乐趣,感受生活情趣。
乐山市龙泓路小学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他学科课程,着力开发“1+”劳动活动课程体系。目前,已形成农耕生产课程、日常微劳动课程、每日一家务、公益劳动、创造性劳动等五大劳动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做一个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时代新人。
乐山市通江小学将劳动课与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有机融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设劳动课程。如结合学校童绣艺术工作坊开设特色劳动课程,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掌握不同的童绣劳动技能,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
乐山市县街小学坚持“劳动即生活,生活即劳动”的教育理念,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并深入开展“实践砺成长,劳动赋光荣”系列活动,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乐山市徐家扁小学按各学段年龄特点,拟定校内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清单,帮助学生在提高劳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爱小家、爱大家的情怀,让学生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中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