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马锐 唐诗敏 文/图
大庙飞来殿,建筑面积540.43平方米(含月台),宋元时期修建,是西南地区少见的、保存极其完整的古代木构斗拱建筑,原为供奉道教东岳大帝的庙宇,现为研究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珍贵实物依据。1956年,飞来殿被定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仙山峨眉向北眺望,位于绥山镇大庙村飞来岗上,一座名叫“飞来殿”的古庙静静伫立。“宝殿自天外飞来,峨峰从地下堆起。”史料记载,庙内山门的门柱上曾有此楹联,盛赞飞来殿的雄伟气势和巧妙结构。
在峨眉山市星罗棋布的名胜古刹中,大庙古建筑群因“小众”,反倒更像是一颗“遗珠”。“现在,来观赏大庙古建筑群的游客以建筑爱好者居多。”7月13日,峨眉山市博物馆馆长代成刚介绍,大庙古建筑群现存宋元明清多代木构建筑,总建筑面积2119.6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9432.18平方米。古建筑群背负峨眉群峰依山而建,包括九蟒殿、香殿、飞来殿、毗卢殿和观音殿等。其中,飞来殿最具文物考古价值和古建筑学研究价值。
“飞来之殿”身世迷雾
在峨眉民间,记载于元泰定四年(公元1327年)的石碑《峨眉县重修东岳庙记》上,有一则关于飞来殿的传说:“庙址神所有自择,尝一夕有风雷之变,迟明小殿岿然……”
雷雨交加之夜,一座殿宇从天外飞来,自然是神话。飞来殿究竟由何人何时所修建?
1939年10月,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来到乐山地区,重点考察了夹江杨公阙、乐山大佛、白岩山崖墓、峨眉山寺庙等古建文物,其中便有飞来殿。
考察过程中,梁思成于原紧接飞来殿的香殿内额上,发现了“洪武二十四年”题字。他依据此项发现,综合蜀地气候湿润、明代以前建筑难以保存的常例,认定飞来殿为明代建筑。但梁思成亦在《西南建筑图说》中表示,飞来殿“外壁施额坊二层,其间置心柱一处,犹存唐宋遗风”。
1983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飞来殿和香殿进行落架维修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施工人员在香殿前檐栏额下皮发现墨书题记:“至治二年岁次壬戌十二月甲工……”至治二年(1322年)为元代年号,这推翻了梁思成关于飞来殿为明代建筑的判断。
“与此同时,更为直接的证据是,施工人员在飞来殿前檐角梁上发现了一根约60厘米长、刻有‘元大德戊戌年’(1298年)题记的方锥形铁钉。”代成刚说道,“可以肯定,飞来殿主体梁架结构至少为元代重修后的遗物。”
既然考古证据表明,飞来殿在元代经历重修,那其始建年代是否更早呢?有两个方面可以做一些推论:
一是文献遗存。元泰定四年《峨眉县重修东岳庙记》石碑记载:“庙之经始亦莫能究,但载淳化、宝祐间断碣略云……”;《四川通志》记载:“飞来殿,宋淳化中重建,元大德中再建,明万历中重修……”
二是建筑形制。从建筑美学角度对飞来殿进行考究,其建筑形制符合宋代《营造法式》中标准的五等材小殿的建造规范,这与梁思成“犹存唐宋遗风”的感受相吻合。
“由此,飞来殿的始建年代应可追溯到宋代。”代成刚说,时至今日,飞来殿的初始修建年代依然有争论,但普遍意见均模糊指向“宋元”时期。
“蜀中少见”静待“出圈”
历史文献显示,飞来殿原是道教奉祀东岳大帝的庙宇,到了明代万历年间,这里开始修建佛教殿宇,称“飞来寺”,从此“佛、道共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飞来殿中东岳大帝铜像被毁,殿中不再塑立神佛像。
记者从山门沿着中轴线拾级而上,直至飞来殿,感受到的是林木葱郁、鸟语花香、建筑雄伟。
“大庙飞来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保护文物古建,按照相关规定,庙内不再进行宗教祭祀活动。”代成刚说,虽不见鼎盛香火,但飞来殿在当地百姓心中,一直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每年农历正月初八,附近百姓会按例前来赶庙会,祈求延年长寿、国泰民安。”
由24根楠木柱子撑起的古庙飞来殿,不仅承载了人间祈愿,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诸多角色。据代成刚描述,大庙古建筑群曾作为私塾、小学、中学置办场所,更有三线建设者家属、乡镇企业员工入住于内。故事“飞来飞去”,不变的是飞来殿的古建筑学价值。
飞来殿为木结构、单檐、歇山式素筒瓦屋面,抬梁式梁架,八架椽前后乳栿剳牵用五柱,柱子平面布局为减柱造和移柱造,面阔三间18.2米,进深四间13.3米,通高13.15米;檐下施斗拱36朵,为六铺作双杪单下昂,重拱计心造,昂尖上卷成象鼻式,第二跳华拱刻龙头或象鼻置于昂下;前檐柱上盘旋两条金身泥胎蟠龙,塑造精致、栩栩如生……
飞来殿系四川现存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宋元木结构殿堂。梁思成曾如此评价飞来殿:“蜀中少见”“边远地带保存古法每较中原为多”……
“看见唐宋、触到元明。”建筑风格常见于北方,却坐落西南的飞来殿,让我国不少古建筑学者发出感叹。
提及飞来殿屹立千年而不倒的缘由,代成刚指着大殿两侧倾斜的楠木立柱表示,飞来殿在建筑力学上采用“侧脚”建造,整个建筑呈现八字梯形稳固结构,加上斗拱、月梁等卸力构件的运用,以及三面环山、地势稍高、地质空气相对干燥等因素,让飞来殿得以经千年雨雪风霜,仍岿然自立。
代成刚同时也坦言,除当地群众或专家学者、古建爱好者外,飞来殿确实鲜为世人所熟知。“面对空空的殿宇,如果没有建筑学相关知识,普通人难以理解其重大价值,自然无法像报国寺、万年寺等名胜古刹一样,吸引众多游客前来。”
临近中午,记者看到,有中小学生来此研学参观、绘画写生,也有外地游客走进飞来殿仔细品味、合影留念。
2020年3月,大庙飞来殿完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维修保护,并重新免费对外开放。重新面世的飞来殿,随着网络的传播,以及研学活动的兴起,开始被越来越多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