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海棠
     
本版列表新闻
     
2022年07月0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剪纸, 那一抹远去的乡愁
沙石

  ■沙石

  毛奶奶洁白漂亮,喜欢四处赶场,背一只篾背篼,背篼上放一只小簸盖。平常都是靠近老戏台子,春夏秋卖剪纸卖小串串栀子花黄桷兰,冬天卖剪纸卖小堆堆炒花生炒蚕豆。她的剪纸小摊,是孩子们的最爱,里三层外三层围观的妇女儿童,是集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市中区相关部门请来帮助申报非遗的两位川大老师,昨晚来万人小区约我喝茶,顺便看看摆摊的纯手工老布鞋,以及剪纸。

  老布鞋摆出来了,剪纸却没有摆出来。我在微信里问她,她用微弱颤抖的声音断断续续跟我对话,讲了不到6分钟。她的癌细胞又扩散了,肿瘤医院说她已经到了晚期,她就去了另一家医院化疗,说这次双手都肿了变形了,即使是有希望好起来,恐怕也无法再拿纸拿剪刀。她不愿跟我视频,更拒绝我去看她。

  两位老师都听了语音,遗憾且无奈。她才40多岁,夏花一样的年华,两年前却癌症缠身。她初中毕业去昆明帮助姐姐带孩子,因为从小跟奶奶学剪纸,到昆明后便与姑妈和表姐一起剪纸,成了昆明民俗文化的一道风景。自从癌症缠身,她就昆明乐山两头跑,化疗期间,依然到夜市摆摊。我常年接触民间文艺,也在中国美术馆参观过多届剪纸展览,我感觉她的剪纸作品丝毫不逊色。

  她是我的小老乡,跟我同宗,姓毛,家住土主棋坪。父亲老年痴呆,哥哥在照管,她一旦病情加重,母亲就来伺候陪伴。每次见她摆地摊,我就会跟她闲聊几句,话语里全是满满的乡愁。

  棋坪,是我那些年赶土主场的必经之地,她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都认识。赶场的石板小路就在她的院坝边,院坝里有两棵结果的百年老梨树,还有三棵黄桷兰。过了院坝,再走一条田坎,就要上石梯爬棋坪斜坡。肩挑背磨赶场的乡亲们早已约定俗成,十之八九都会在她家院坝边树荫下歇气乘凉,口渴的人还会爬几步石阶向她家讨水喝。夏天赶场日,她家会烧一大桶老人茶,桶边放两三只碗,摆在石阶边那棵香喷喷的黄桷兰大树下,只要你不继续往里边走,狗绝不会乱叫。

  我六七岁的时候去她家喝过一回水,看见毛奶奶坐在树下剪纸。毛奶奶是小脚,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会听到那么多故事。老人家给我讲:我奶奶的娘家在板桥溪关子门,奶奶的母亲、爸爸的外婆剪纸更有名更吃香,板桥溪、汉阳坝、刘家场、中岩寺、青神,年年腊月都有许多大户人家上门来买。我姑妈经常说,她三四岁的时候跟奶奶一起去拜年,又哭又闹坚决不在家婆那里过夜,太阳已经落山,小三峡上空的月亮都看见了,还拼命哭,抓扯妈妈要回家,谁去拉她,她就咬谁,家婆赶紧拿出纸和剪刀,立马就把她打妈妈的样子剪下来了。我姑妈立刻破涕为笑,终于答应在家婆那里过夜,耍了三天还不想回家。

  毛奶奶洁白漂亮,喜欢四处赶场,背一只篾背篼,背篼上放一只小簸盖。平常都是靠近老戏台子,春夏秋卖剪纸卖小串串栀子花黄桷兰,冬天卖剪纸卖小堆堆炒花生炒蚕豆。她的剪纸小摊,是孩子们的最爱,里三层外三层围观的妇女儿童,是集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1962年,我13岁,在土主请老人家剪了一头大牯牛,她只收了我3分钱。这头大牯牛背上坐着一个正在吹笛子的娃娃,神态韵味寓意悠长。我打小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这头大牯牛一直都夹在我的日记本里。

  小孙女继承了毛奶奶的手艺,可如今不幸患病。我除了叹息,还是叹息。我们反复听语音,两位老师也跟着我长叹,为她祈祷。市中区只有两名从事剪纸的非遗人,一是“桃子剪纸”的她,二是九峰的“剪纸袁”。可袁老师已经是奔80的人了,还没有寻找到传承人。

  “桃子剪纸”,难道真的就要这样结束吗?今年元旦,有家幼儿园举办小小民俗庙会活动,我安排她去剪了两个多小时,挣了360元。她的剪纸摊前排成了长龙,龙虎马牛,猪羊鸡狗等十二生肖,活灵活现;花鸟虫鱼,人物剪影,要啥剪啥惟妙惟肖,深受老师和家长喜爱。我把手机里存的“桃子剪纸”作品和视频翻出来,川大两位非遗老师感叹不已,赞叹“桃子剪纸”的灵气,希望在她身上能出现奇迹。桃子的语音也说:“为了自己深爱的剪纸艺术,我真的不甘心这样年轻就撒手人间。”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文化
   第03版:海棠
   第04版:镜头
剪纸, 那一抹远去的乡愁
七绝·荔枝湾
沫水若水
夏不坐木
母亲送我一只碗
乐山日报海棠03剪纸, 那一抹远去的乡愁 2022-07-03 2 2022年07月0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