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文化
     
本版列表新闻
~~~
~~~
长篇小说《北京到马边有多远》连载~~~
~~~
     
2022年07月0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画家黎雄才的五通桥往事
曾祥其
《五通桥所见:盐运》
黎雄才《写生图》
《五通桥所见:灯笼架子桥》 (本文图片由曾祥其提供)

  ■曾祥其

  今日的五通桥,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岭南画派代表人物黎雄才先生曾经来此驻留月余,写生绘画,为五通桥人文历史留存了几幅时代画卷的往事。其时画家的随意写生,已成现在的珍宝,令后人永久追忆。

  写生五通桥

  1941年,由广东移民来五通桥的盐商田竹松、田子谦、王永年等人发起,盐业运商帮会(广东会馆)支持,在竹根滩岷江街设立“岭南图书馆”。知道黎雄才等人来桥,会馆约请其为“岭南图书馆”画五通桥风光用以布置图书馆。于是,黎雄才遍游五通桥美好景致,留下部分画稿。这些命名为《五通桥所见》的系列画稿曾经展出过,其中的《写生图》《盐运图》《灯笼架子桥》等,让人一窥彼时五通桥独特的人文风貌。

  黎雄才画的《灯笼架子桥》,所选取的角度是从竹根滩看向四望关。茫溪河逶迤向图的右上方延伸,黄葛树叶以重墨呈现,夹岸生长,很有五通桥风情特色。画面中,来往船只不断,一座灯笼架子桥连接两岸,昔日小西湖的水上风光令人感怀。《写生图》则描绘了画家岸边茅亭写生,围观者流露出好奇神色,一边歪歪斜斜的竹椅,木桌上的两三茶碗,无一不是当地民俗民风的展现。而《盐运图》则反映为适应两湖地区的食用习惯,五通桥开始花盐生产,并改变许多工艺流程。在黎雄才笔下:一艘艘运盐船整装待发;在大街上搭建滑板,盐袋从岸上滑行而下,码头上的运盐船挪到滑板下面接着,节省了相当多的劳动力。为什么说是花盐生产改变了运输方式呢?笔者了解到,原来的巴盐生产、保管、运输、销售都不是使用麻袋包装,而是使用“勘子”(一种竹子锤破编制的筐,因为巴盐不会撒、漏)。假如使用勘子包装袋,这种滑板运输就没法派上用场了,只能由搬运工人扛抬而下,将盐袋搬运上船,工人体力消耗严重。据说,使用滑板运输货物的方式,在五通桥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装卸粮食也沿用此法。直到水运消失之后,这种依靠滑板省力的运输方式才正式在五通桥淡出。

  关于黎雄才来五通桥的具体时间,他的画面上没有注明,但我们从《广东美术史》的记载得以见到:“1941年黎雄才赴四川,先后在重庆、成都、嘉定、五通桥等地写生,并办个人画展;关良、黄笃维等亦于是年举办画展。1942年关山月在昆明及四川乐山、成都开画展。1943年是年,黎雄才、劳洁灵、邓梅荪在桂林举办联合画展,关山月在重庆举办‘西北风景写生画展’。1946年黎雄才赴新疆、宁夏、青海、甘肃、陕西旅行写生和举办画展,历时三年。”所以我们可以肯定:黎雄才的《五通桥所见》写生作品,是在1941年底完成的。

  写生大师

  黎雄才(1910—2001年),与赵少昂、关山月、杨善深并称“岭南四大家”。黎雄才是广东肇庆人,出生于一户贫穷裱画匠家庭,自小受父亲熏陶,喜欢绘画,曾临摹了大量古代名迹。黎雄才16岁时,画家高剑父到鼎湖旅游途经肇庆,看到黎雄才临摹的清代花鸟十二屏巨幅,惊叹为奇才,当即将黎雄才收为门下弟子。1927年,又带黎雄才到广州“春睡画院”深造。当时,高剑父对这位年未弱冠的弟子,并不要求其过早地参与“新与旧”的论战或创新尝试,而是严格地要求他在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上打下更坚实的基础。高剑父拿出珍藏的许多历代名画,要黎氏临摹,“每天叫他爬到阁楼里临画,他一上去,高剑父就把梯子抽掉了,免得他分心。同时也带他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把学到的传统技法,在写生中去实地运用。”1941年,黎雄才在漫天烽火中一路奔走于中国的西部,并进入敦煌等地。这时期他的山水风格清新,善于墨彩变化,笔力雄秀。以后画风有所变化,笔墨俱臻。他1932年创作的《潇湘夜雨图》,称得上是黎氏早年最成功的代表作。画幅描写了当代水上人家在风雨归途中,于错落的竹林近旁停泊的情景。画面吸收了西洋水彩画的技法,以及大面积的渲染营造湿润朦胧的效果,同时在景物的刻画上,又显示出他掌握传统笔墨的功力。该作品获得当年的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金奖。

  新中国成立后,黎雄才先后在华南文艺学院、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广州美术学院等多所美术院校任教,还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美术人才,桃李满天下。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文化
   第03版:海棠
   第04版:镜头
画家黎雄才的五通桥往事
直播卖书 用文化情怀打动人
今天是个好日子
广告
乐山日报文化02画家黎雄才的五通桥往事 2022-07-03 2 2022年07月0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