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文化
     
本版列表新闻
     
2022年04月1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轼苏辙笔下的嘉州监税郭纶
陈德忠
嘉州河岸 记者 宋亚娟 摄

  ■陈德忠

  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十月,因母亲程夫人病逝,回家守孝期满的苏轼苏辙弟兄随父苏洵,因朝廷催促携家带口,由水路南行入京。眉州到嘉州,只有很短一段水程。他们在此拜会亲友,游览风光,停留了数天。

  苏洵在《游嘉州龙岩》诗中,记叙了这段行程:“系舟长堤下,日夕事南征。往意纷何速,空岩幽自明。使君怜远客,高会有余情。酌酒何能饮,去乡怀独惊……”苏氏父子的到来,也惊动了当时的嘉州知州,专门设宴热情接待。

  苏轼笔下的“河西猛士”

  在嘉州盘桓逗留了几日,苏轼和苏辙弟兄二人同时结识了时任嘉州监税的地方小吏郭纶。并以郭纶的身世、命运为题材,各写了一首同题诗。

  苏轼写的是七古,短短五十六个字,就勾勒出这位“河西猛士”落魄失意,空有高强武艺,却无用武之处的悲惨境地。诗前小叙对郭纶其人作了简单介绍。

  纶本河西弓箭手,屡战有功不赏。自黎州都监官满,贫不能归,今权嘉州监税。

  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

  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

  我当凭轼与寓目,看君飞矢集蛮毡。

  嘉州自古有三江航运之便,成为繁华的水陆码头。过往船舶在此停靠,蜀麻吴盐、山货特产等货物上下吞吐量颇大。官府靠此收取不菲的税款,因此必须委任专人管理。沦落到嘉州的郭纶可能靠朋友帮忙,才谋取到“嘉州监税”这一职位。负责监管税收。虽然有较为稳定的收入,但工作却不分白日黑夜,辛苦忙碌。“日暮津亭阅过船”,过往船只必须亲自清点纳税。对于这位“无人识”的身经百战的“河西猛士”来说,未免难尽其材,太过委屈。

  苏轼对落魄的郭纶深表同情:“路人但觉骢马瘦,不知铁槊大如椽。”一般人只看见他身边瘦弱不堪的战马,却不知他当年在战场舞动硕大铁槊的雄姿。短短两句既写出了郭纶当年的威武勇猛,又反衬出今天的潦倒落魄。

  “因言西方久不战,截发愿作万骑先。我当凭轼与寓目,看君飞矢集蛮毡。”后四句写到郭纶并不安于现状,如果西方有战事需要,仍愿戎装束发,驰骋在万军之中,冲锋在前。

  对郭纶身处逆境仍不忘报国安邦的雄心壮志,苏轼大加赞赏,充满期望:“我当凭轼与寓目,看君飞矢集蛮毡。”诗人眼前已浮现出“河西弓箭手”郭纶重返战场,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

  苏轼这首诗用凝练的笔法,形象、鲜活地刻画出一位“英雄失意之概”(清·纪昀评语)。

  苏辙笔下的同题叙事诗

  苏辙的《郭纶》诗则是一篇长达二百九十字的五古,对郭纶的身世、战功及不幸遭遇进行了详细描述。全诗如下:

  郭纶本蕃种,骑斗雄西戎。

  流落初无罪,因循遂龙钟。

  嘉州已经岁,见我涕无穷。

  自言将家子,少小学弯弓。

  长遇西鄙乱,走马救边烽。

  手挑丈八矛,所往如投空。

  平生事苦战,数与大寇逢。

  昔在定川寨,贼来如群蜂。

  万骑拥酋帅,自谓白相公。

  挥兵取其元,模糊腥血红。

  战胜士气振,赴敌如旋风。

  蚩蚩毡裘将,不信勇且忠。

  遥语相劝诱,一矢摧厥胸。

  短兵接死地,日落沙尘蒙。

  驰归不敢息,马口衔折锋。

  谁知八尺躯,脱命万死中。

  忽闻南蛮叛,羽檄行匆匆。

  将兵赴危难,瘴雾不辞冲。

  行经贺州城,寂寞无人踪。

  攀堞莽不见,入据为筑墉。

  一旦贼兵下,百计烧且攻。

  三日不能陷,救至遂得通。

  崎岖有成绩,元帅多异同。

  有功不见赏,憔悴落巴賨。

  已矣谁复信,言之气汹汹。

  予不识郭纶,闻此为敛容。

  一夫何足言,窃恐悲群雄。

  此非介子推,安肯不计功。

  郭纶未尝败,用之可前锋。

  全诗共分三个部分,前六句缘起,写到郭纶本是西北少数民族,骑马战斗,称雄西戎当地。却无功有罪,穷困潦倒,流落到嘉州,见到苏辙时,不禁涕泪无穷。接下来,郭纶向诗人“自言将家子,少小学弯弓。”凭着一身武艺,“手挑丈八矛”“平生事苦战”,在定川寨,“战胜士气振,赴敌如旋风”,于九死一生中,取得赫赫战功。后又在贺州城,“将兵赴危难”,坚守抗敌,使“百计烧且攻”的叛军“三日不能陷,救至遂得通。”但如此战功显赫的猛士勇将,却遭到主帅的不公正对待,落得个“有功不见赏”的结果,贬为黎州都监,官满后憔悴沦落到嘉州,“贫不能归”,只好混个“嘉州监税”的小吏贫困度日。诗人了解到郭纶的不幸遭遇后,为之愤愤不平。“予不识郭纶,闻此为敛容。”虽然自己并不认识郭纶,但对他的悲惨遭遇却深表同情。“郭纶未尝败,用之可前锋。”仍寄希望于将来,朝廷能重新启用郭纶,人尽其才,让他能重返前线杀敌,建功立业。

  苏辙这首五古,是一首形象生动的叙事诗。让读者对郭纶其人其事有更直观、更形象的了解,在宋代嘉州地方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

  苏轼苏辙这两首同题诗,不但给嘉州古代地方史料增添了宝贵研究资料,同时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兄弟二人首次唱和,艺术表现手法各有异同的文坛佳话。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文化
   第03版:海棠
   第04版:镜头
苏轼苏辙笔下的嘉州监税郭纶
传统文化“破茧成蝶”指日可待
一场生动的党课
广告
乐山日报文化02苏轼苏辙笔下的嘉州监税郭纶 2022-04-10 2 2022年04月1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