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跃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漫步千年纸乡石堰村,千年纸乡牌坊、石堰河景观走廊、“四合院”、蔡伦塑像、大千遗址,让我仿佛看见张大千在此指导生产“大风堂纸”的身影,它不仅见证鲜为人知的重要历史,也在解读着石堰村“夹江纸贵”的成长密码。
石堰村位于夹江县城北13公里处,那里风光绮丽,文化底蕴深厚,是“夹江手工造纸传承地”。作为全国第十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传统村落,石堰村凭借传统文化之根脉,农耕文明之精髓,成为乐山市民周末休闲的网红打卡地。特别是千佛岩到大千纸坊“旅游环线”建成后,人们都喜欢来石堰村走走。游客们看的是风景,村里人看的是游客,那场面可以用一个“热”字来形容。
其实,夹江马村镇石堰村,早已名声在外。这个地名,我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知道。退休的父亲因装裱书画,常步行去石堰村购买“夹江宣纸”。从那时起,我就知道国画巨匠张大千曾经在石堰村隐居多年,成功研制出宜书宜画的书画纸。今天的石堰村仍然保留着张大千两次寓居在此的古宅,以及大千纸坊、枷档桥古街等珍贵的文化遗产。
传统古镇古村落的美,有千百种你想不到的美。石堰村绿水青山,风景如画,自古享有“蜀纸之乡”的美称。近年来,“绿色发展”在石堰村成为热词,每天吸引着大量游客到这里体验徒步休闲带来的快乐。趁着难得的周末闲暇,我们夫妻带着喜娃,从千佛岩禅意小镇沿着红黑相间的公路去往古法造纸历史悠久的石堰村,去感受那一份独有的平淡、宁静、惬意。
这是一条干净整洁的网红路,这条刚刚修建完工不久的公路,两旁是干净整洁的田园乡村,清澈的河水潺潺流淌,茂林修竹间是布满苔藓的青石板路。山岭沟壑之间,竹林遍生,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郁郁葱葱。路通了,生态好了,村里的环境美了,如一幅美丽生动的泼墨自然画卷,焕发无限生机,让你如同置身一处城市公园。
到了石堰村,绿,在我的心中渐渐清晰起来。这里三面环山,竹林丰美,绿涛拥翠,清雅幽静。我们沿着布满青苔的台阶拾级而上,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就在一座小佛龛后,找到了“张大千寓居”的老宅。它隐藏在一个有茂林修竹的小山上,鲜有外人到访。唯有门匾上高高悬挂的,由何海霞题写的“大千纸坊”和“大千气象一张纸,十里画廊半壑松”堂联,引人遐想。
听村里的老人讲,数百年前,仅石堰村就有上百家造纸坊,这个村子的人,家家从事手工造纸。我们知道,石堰村手工造纸业始于唐、继于宋、兴于明、盛于清,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史载,夹江手工造纸中的“长帘文卷”和“方细土连”二纸经康熙亲自试笔后,被钦定为“文闱卷纸”和“宫廷用纸”,这让夹江纸名声大噪,成了当时全国各地名流追捧和争购的对象。
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先生在抗战期间,曾两次寓居石堰村,与村民共同改良造纸技艺。在张大千亲自查看造纸的全过程后,向纸坊提出了改革造纸配方的建议,在竹料中加入了棉麻作物,从而加强了宣纸的拉力,同时又加入松香、白矾等物质,增加了纸张的抗水性和洁白度。这种宣纸上,印有张大千寓所的名号,大风堂造。张大千把它与徽州宣并称为“国之二宝”。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漫步千年纸乡石堰村,千年纸乡牌坊、石堰河景观走廊、“四合院”、蔡伦塑像、大千遗址,让我仿佛看见张大千在此指导生产“大风堂纸”的身影,它不仅见证鲜为人知的重要历史,也在解读着石堰村“夹江纸贵”的成长密码。
呼吸山林新鲜空气,石堰村的山山水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为我的生活增添着色彩,古老村落焕然新生、美丽蜕变。风景衍生出经济,风景变成“钱”景,竹山清溪的美丽村落围绕自身特色,以发展林竹园区和多彩林区为抓手,念“田园经”,打“旅游牌”,形成山水相连的绿色景观,走出一条产业兴旺、日子红火的生态发展之路。
近年来,大千纸坊作为重要遗产地被保护起来,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生走进石堰村,亲身体验手工造纸,占地500平方米的仿古建筑“石堰书画新村”成为书画爱好者们的创作基地。融入绿影摇风,再现“四大发明”的古老荣光,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劳作变体验,石堰村正成为夹江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