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文化
     
本版列表新闻
     
2022年02月2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彩画家杨永福
水色抵达的风华
林雪儿
杨永福近影
《云涌金顶》
《雪域阳光》
《外婆家的老木桥》
《秋来茫溪画中游》
《拥抱阳光》

  ■林雪儿

  一张白纸,几管颜料。水来了,水使色在纸上洇开,几笔一扫,夕阳下的天空到来。远山,河流,说有就有了。一头白发的画家,稳健的手,点点停停,草木理想在滩地生长。撒上几粒盐,树丛就光影斑驳。刀片一刮,树拔地而起,丝瓜瓤当笔,树叶遒媚生姿。

  这个画家就是五通桥人,建筑专家杨永福。

  这个叫杨永福的画家,马上又有另一本画册《中国荣誉时代楷模——走进中国当代艺坛大师杨永福》,由中国当代美术出版社出版。

  一个身边的大师级人物,毫无保留地把他的创作心得、技法,倒给了我们。我们还在惊叹纸上又一处风华诞生,刚才还聊作少年狂的八十岁的杨永福,坐在窗前抽烟,窗子外边是岷江,陪伴他童年和青年的岷江,纸上风华也是岷江某一处吧。

  落叶归根,几千年以来,都是中国士大夫们逃不脱的宿命,生于斯,长于斯的杨永福亦然。

  与山水相遇

  自在天地任我游

  因为工作的关系,杨永福比大多数画家,有更多与不同山水相遇的机会,工作之余,都在写生。也许是个码头,也许是某一段江景,也许是某一户山里人家,也许就是某一棵树。一年春天,他经过一个山村,农家门前的李子树花开正盛,微雨中风吹花落,他伫立良久。为表现飞花的轻柔,他大胆尝试了各种技法,《漫坡白雪是李花》正是“枝缀霜葩白,无言笑晓风。”

  1982年,他调到北京水电部文学艺术联合会,成为驻会画家。1985年,由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中国水电文协美术展览,他的《珠涌大江流》获得一等奖,《人民日报》大幅刊登。1990年,他分别在美国旧金山和洛杉矶举办个人画展两次,台湾举办个人画展三次,台湾还专门为其出版《杨永福水彩画选》,其中虚实相辅的布达拉宫和五通桥的小桥流水,深得个人收藏者青睐。如果说布达拉宫是因为藏地特色得到追捧,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彩画,融合了西画和国画表现手法,把写实与意境深度融合,创造一种特殊的梦幻感觉。正是这样像而不像的景契合了每一个远离故土之人的心意。旧金山某文化公司看杨永福的画很受市场欢迎,要签下他所有的画,前提是不能再给别的画廊供画。尽管对方以1600美元一幅收购,但杨永福拒绝了,他要的是自由,这个自由是人生的,也是水彩画创作过程的。翻看画册,会有一种疑问,如果杨永福当初上了美院,经过系统培训,有了许多的应该和不应该,还会画出今天这样自由和创新奔放的画吗?

  1989年,杨永福调回成都,担任四川省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总工程师,四川省城乡建筑设计所所长。工作繁忙之际,他从未丢下画笔。2000年退休之后,有了更多的时间画画,发现提起笔来,总想画的还是故里。江边的芦苇丛,一只雁从身手矫健到垂垂老矣,月光突破云层又没入云层,像人生啊,从春风得意马蹄疾到镜中双鬓已先斑,回想往事,挥就一幅《自在天地任我游》,穿云越雨,为激荡的一生作个总结。平静之后是一个人的《今夕何夕》,月华终归照见的是故土。画故乡吧,桥,树,老了,在画里年轻。《秋来茫溪》等一系列五通桥的画作,把梦里的五通桥推为经典故土。

  八十岁时,他出一本厚厚的画册,从青春韶华开始到现在,他取名“一世尘梦几爪痕”,自己写序言:“我做了一场近八十年的大梦,跋涉在滚滚红尘中砥砺行走……”短短二百字,就对一生作了精彩回望,令我这个文学之人都崇敬。

  都说人生如梦,只不过有人的梦色彩斑斓,总见缤纷。我们期望着这样的人生。看杨永福老先生作画,一气呵成的劲儿,再细翻他所有画作,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生机。愿他的人生,像画册里那幅《桃花依旧笑春风》,再出发。期待他正在尝试的用水彩的方法画国画,再次让我们眼亮。

  在故乡

  做一棵出类拔萃的树

  认识杨永福老师,是在乐山和雅安的联合画展上,戴黑色帽子穿咖色棉衣的他,淹没在一群熟悉的画家面孔里。如果不是水彩画家梁焰刻意的引荐,只怕把一个也许在许多年后会深深影响我的画家错过了。

  可能是因为从事文学创作的原因,看画,总是忽略画家们娴熟精湛的技法,想要画能告诉我画面之外的东西。翻开杨永福的水彩画集《一世尘梦几爪痕》,真真被惊羡到了,他用水彩画实现了他想去的地方。

  这个地方,是他的心灵想去之处。

  这个地方,也是他的故土,水绕树伴的五通桥。

  想起一句歌词:终有一天,你会回到你的故土。这个回,是身体的回,更是心灵的回。八十岁的杨永福身体和心灵都回来了。

  小桥。流水。黄葛树。民居。月光。江边芦苇。这些意境反反复复出现在不同年代的画里,亦真亦幻。每一幅画即非完全的写实,又非完全的夸张扭曲的印象派,而是揉合了中国画深远的山水意境和西画的现实表达,加上强烈的色彩,总觉得像是人生的另一处,所有的奋斗和活着都是想要去的另一处。细品画作,画里有主人,也能体悟这个主人彼时的心境,生出想进一步了解画家的愿望。

  很随意的,在金海棠的画家创作室里,有了与杨永福比较深入的对话。

  1942年的冬天,杨永福出生在五通桥一个普通人家,家门前一片桢楠林,笔直的树是他童年最早的伙伴。也许就是这些桢楠,给他的潜意识里种下了一种信念,做一棵出类拔萃的树。

  读初中时,开始跟师五通桥画家吴成之学国画。吴成之擅长花鸟,也许吴成之曾告诫嘉州画派创始人李琼久的话,也同样告诫了杨永福,“师古人不如师造化”。五通桥是天赐的造化神选之地。境内茫溪河、磨池河、沐溪河、眠羊河等河流,滋润肥美的土地和河边茂密的树林,一步一回头地融入岷江。潋滟波光,浩荡江色,不知扑进多少人的梦里。

  秋天芦苇似雪,鸥鸟舞蹈,天地以其造化作画。心有灵性之人,浸润其间,要么为诗,要么为画。14岁的少年杨永福,就以国画《秋江落雁》,荣登四川颇有影响的《红领巾》杂志封底。立志报考美术专科的他在高中毕业时,遭遇艺术院校停招,他考上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但从小受到熏染的艺术审美和绘画功底,让他学起建筑学来毫不费力。可能是因为喜欢画画,他和两个年轻的教师成了朋友。两个老师三十多岁的年纪,画水彩,他经常跟他们一起出去写生,向他们学习。有个曾经留法的画家也指导他画画,还送给他一盒法国水彩颜料和水彩纸,并告诉他,对待名家的画,以最大的力气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不能自当囚徒。年轻的杨永福觉得他总在遇见好人。

  1967年,大学毕业的杨永福分配到成都水利电力部西南电力设计院。1968年在故乡五通桥,与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成婚,新婚的心境看山水都是一种绽放。经过岁月沉淀和开阔的眼界之后,故土还是原来的故土,但杨永福已不是原来的懵懂少年,他画的国画《采药》和《秋收》,参加全省美展,引起乐山画界轰动。就是在这个时候,在学校操场写生的他,又把画画的种子,种进一个叫杨循的少年心里。他送给少年纸和笔,一如当年他遇到的那些老师一样。今天,已经成名的画家杨循说起少年往事还念念不忘。

  1974年,国务院组织专家为建设西藏进藏考察,杨永福随团到了西藏。藏南林芝扎木的森林,藏北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的雄浑,当雄草原的苍茫,让他一次次地惊叹。在天空与大地之间,在太阳与星辰之间,他感受到一种呼唤,小桥流水的心里,挤进广阔与盛大。在他后来的作品里,我们感受到了这种气场。比如藏于中国美术馆的《水电站之夜》,是来源于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但又不是刻板的现实再现,夜晚工地的热火朝天,通过灯光和浩大的水浪,我们仿佛能听到声音,力的声音。还有如《大渡河峡谷交响乐》等等,光与光的冲击,色与色的较量,我们都感受到一种力量,一种想冲破的呐喊。

  (本文图片由杨永福提供)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文化
   第03版:海棠
   第04版:镜头
水色抵达的风华
新主流电影彰显主流号召力
中国春节电影周在意大利举行
广告
乐山日报文化02水色抵达的风华 2022-02-20 2 2022年02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