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22年01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代代相传 “嘉阳河”川剧艺术历久弥新
杨心梅
《假县令》剧照
王开华(右)讲述“嘉阳河”川剧音乐
黄伟(左)和刘五元探讨“嘉阳河”川剧音乐
川剧进校园
“嘉阳河”川剧不断推陈出新
赵勇刚《武林外传》剧照

  ■ 记者 杨心梅

  近日,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乐山传统戏剧“嘉阳河”川剧艺术新增赵勇刚、黄伟两名代表性传承人,这也是继王开华、刘五元两名传承人后,“嘉阳河”艺术在传承发展的道路上再次大步开迈。

  “这样的机会难能可贵,激励我们再接再厉,为川剧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扬贡献光和热。”赵勇刚和黄伟如是说。

  独树一帜的川剧艺术

  乐山古称嘉州,文化底蕴丰厚,艺术人才辈出,戏曲文化可追溯至唐代以前,戏曲活动更在明清时期达到了空前繁荣。

  “乐山自古以来就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的水陆码头,作为岷江中下游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荟萃,思想包容。”赵勇刚表示,正因如此,“嘉阳河”川剧艺术在兼收并蓄中形成了不墨守成规、勇于改革创新的特点,“剧目上除长于演出大量传统戏外,还能创作、演出大量时装戏、无锣鼓戏,上世纪30年代就享誉全川。”

  与此同时,“嘉阳河”川剧艺术从未舍弃过根本,不仅在表演上强调整体艺术的和谐统一,还十分讲究舞台规范,特别注重台风,形成了严谨的艺术风格。黄伟表示:“作为传承者,我们要将这些精华承而习之,广而传之,推而新之。”

  在继承传统戏曲程式的基础上,“嘉阳河”川剧从刻画人物出发,将唱念做打融为一体,推陈出新,达到完美表现剧情、感染观众的目的。并借助乐山本地方言发音,故事取材于乐山地方日常生活的特别之处,演员走步、动作、腔调都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让舞台演绎生动有趣。

  过去,刘五元曾感叹“嘉阳河”川剧艺术在音乐唱腔上与其它流派明显不同——韵道为中韵,打击乐的眼法、韵道、劲道全由鼓师根据剧情的发展灵活掌控;唱腔上戏路宽,高腔胡琴并重,并善于吸收兄弟剧种之长丰富自己的唱腔艺术,从而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王开华更是以《烙碗记》《花子骂相》为例,指出过“嘉阳河”川剧艺术在剧本、语言等方面的独树一帜。

  多年坚守非遗传承

  2008年,“嘉阳河”川剧艺术被列入乐山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川剧艺术研究院被省川剧艺术研究院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习展示基地。

  王开华、刘五元、赵勇刚、黄伟,均出自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川剧艺术研究院(原市川剧团),其前身系享誉全川的“新又新科社”。

  王开华和刘五元,是上世纪5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又新科社“跃”字辈演员,一人钻研舞台艺术、一人醉心舞台演奏,同是“嘉阳河”流派传承的骨干力量,至今仍在为川剧艺术的振兴不懈努力。

  巧合的是,赵勇刚、黄伟二人同样系出同门,均在1991年考入省川剧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乐山就业。一人行丑、一人司鼓,在乐山一待就是数十年。如今,两人都是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川剧艺术研究院创作、表演和开展各项社会活动的领头人。

  “老一辈川剧人大多出生在川剧家庭,从小生活在剧团里,对川剧耳濡目染。”黄伟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新一代川剧人则更多是在进入学校后才开始真正了解川剧,但无论以哪种方式与川剧结缘,他们最终都会“择一业而尽一生。”

  尽管分工不同,但对赵勇刚、黄伟,甚至整个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川剧艺术研究院而言,他们从来都是一个整体。“一个剧有主角配角,有台前幕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各司其职,尽己所能,将最好的表演完美呈现在观众眼前。”

  近年来,虽然受行业发展、疫情等多方面影响,川剧艺术一度面临人才匮乏、市场竞争力急剧下滑等问题,但对“嘉阳河”川剧艺术而言,不只4名传承人在努力,在他们背后,还有很多人在坚守、等待、奋起。

  代代相传永不停步

  已经退休10余年的王开华和刘五元并没闲着,依然坚持戏剧和戏剧音乐的创作,并身体力行指导后辈,将自己在长期演出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艺传授给年轻人,真正实现了“跟川剧打一辈子交道,艺术已经融入生命”。

  对赵勇刚和黄伟而言,更觉重任在肩——在他们的带领下,一批批演员将青春、热血和未来都交付给了“嘉阳河”川剧艺术。

  赵勇刚介绍:“目前,我们还有6名‘嘉阳河’川剧艺术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剧目生产、人才培养为重点,积极引进年轻演员,为剧团注入新的活力的情况下,‘嘉阳河’川剧艺术一定会越走越好。”

  “作为传承人,我们更大的责任就是要把老一辈研究的川剧精华学透。”黄伟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的市场、行业都在呼唤新元素、新力量注入,但守住川剧的“根”是他最希望做到的事情。也正因为如此,每逢节假日或是有新作品推出,他和同事都会抽出时间去向老一辈取经。

  赵勇刚则把目标放得更加长远。在研究院引进人才时,他刻意引入不少在舞美、舞台效果方面的人才。“前段时间引进了一名非常优秀的化妆师,最近也有做文创设计的实习生到岗。”赵勇刚说,越来越多新鲜血液的加入,将会充实和丰富“嘉阳河”川剧艺术的台前幕后。

  据了解,以“戏剧三进”(进机关、高校、部队)为平台,定期开展“嘉阳河”川剧专场惠民演出,乐山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川剧艺术研究院多渠道弘扬地方戏曲文化,“嘉阳河”在嘉州大地唱响动人的戏曲之音。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文化
   第03版:海棠
   第04版:镜头
代代相传 “嘉阳河”川剧艺术历久弥新
程峰:水韵墨律峨眉山
校园冰雪运动未来可期
报头
乐山日报一版要闻01代代相传 “嘉阳河”川剧艺术历久弥新 2022-01-23 2 2022年01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