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诗敏
近日,由中国作协会员、乐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林雪儿倾情创作的长篇小说《北京到马边有多远》(正在本报连载)斩获第十届四川文学奖长篇小说奖。
《北京到马边有多远》被省委宣传部列入“四川省2017—2021年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划项目”,同时被省作协纳入“文学扶贫万千百十活动”重点选题。该书以中央、省、市三级纪委在马边扶贫为创作题材,主人公是一个生长在北京、在中纪委工作的年轻人林修。全文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扎根乐山本土,通过林修前往山高风寒的马边雪鹤村当“第一书记”而展开,讲述了发生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诸多感人故事。
“为历史记住今天”
三年了,林雪儿提及《北京到马边有多远》的创作过程,一切历历在目。2017年,林雪儿到马边彝族自治县劳动乡柏香村实地调研、走访,村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发生了很大改变,硬件软件仿佛“一步跨越千年”,她饱含深情地创作了报告文学《深山柏香》,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深山柏香》是《北京到马边有多远》的前奏。”林雪儿回忆道,“马边对我的触动很大,让我真实地感受到扶贫攻坚的艰难,以及投身这项事业的帮扶干部的担当。几十万人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去做一件好事,而且在做这件好事的过程中,培养了一种家国情怀。作家无法选择无视,史诗般的中国扶贫大事,值得我用文学的方式向这个群体这个时代表达敬意。历史学家们总在考证曾经发生过什么,文章合为时而著,通过扶贫者与被扶贫者各自命运机遇的改变,用小说的方式为历史记住今天。”
怀揣这样的初心,林雪儿再次踏上了前往马边的路程。她在车上开始采访扶贫干部,从乐山到马边,一直写写停停。到了马边山村,与扶贫干部一起深入农家院坝、田头,一路搜集,笔记本上都是生动而真实的创作素材。“写作的过程中,自己也仿佛有一种责任感和自豪感。远离浮躁,在智慧、体力、毅力缺一不可的情况下,静下心来,以文学的眼光,艺术再现脱贫攻坚这一段必将载入历史的现实。”林雪儿说,“小说是历史的细节,作家有责任写出这个时代的变化,写出蓬勃的生活。”
林雪儿说,一部小说的成功有时是一种机缘巧合,她正巧遇到了马边,遇到了中纪委到马边扶贫的帮扶干部,小说中的人物很真实。“那段时间,每天醒来推开窗,窗外云来云去的山,会让我立刻想起马边,山水、人事一一浮现。正如书中提到的另一部作品《万物的签名》一样,作者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提到‘植物都在大地上签名’,而我想表达的马边是‘每个人都在大地上签名’。”林雪儿说。
“更宽广的视野”
除了阅读、写作、绘画,林雪儿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市中医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她以医生、作家的双重视角进行创作。“长期的临床工作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很多来自马边、峨边、金口河的彝族患者,每次听她们说身边的事,都是我了解彝族人和文化的另一个窗口。”林雪儿坦言,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经验的累积是早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经验,但小说创作不是简单的“复制生活”,作者应有更宽广的视野,用更完善的结构,和独到的语言,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文学性加工。
“《北京到马边有多远》的主人公林修是虚构的,是一个心怀诗歌和远方又脚踏实地的理想主义青年。但又像《人民日报》的李舫老师写的书评一样,‘这样的青年在我们生活中是存在的,而且是我们生活中非常理解并赞赏的人’。”林雪儿说。作为作者,书出来后,中纪委的下派干部和一批中央选调生,一起读书学习,对照林修找差距。林雪儿去马边出差,大家又一起讨论,“每个人都是林修,又都不是林修,林修是我们希望成为的人。”林雪儿听到大家这样评论,特别高兴,觉得“林修这个人物活了。”在得知小说获得四川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的时候,林雪儿马上告诉了“林修”们,他们说“与有荣焉。”
《北京到马边有多远》已经是过去式了,林雪儿说她不会停下手中的笔。我们充满期待她再度携书归来。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