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赵径 文/图
彝族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有自己的文字、语言、节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在彝人的精神世界中,甘嫫阿妞是一种女性之美的标杆和典范。一代代的彝族人都希望他们的女儿既有甘嫫阿妞的天生丽质,又有一颗像她那样正直善良的心。在甘嫫阿妞的故乡,峨边成为人们追寻美,发现美的一方诗意的栖居地。
5月5日,《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甘嫫阿妞——峨边彝族女性摄影诗歌集》(以下简称《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甘嫫阿妞》)发布会暨峨边彝族文化发展研讨会在彝诗馆藏书中心举行。发布会上,彝族文化的研究者共同交流诗歌、摄影技术,探讨峨边彝族文化发展。
诗歌与镜头的定格
据了解,《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甘嫫阿妞》以诗歌和图像的形式,展现了以“甘嫫阿妞”为代表的彝族文化在当代社会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该书汇集了100位生活在全国各地各民族诗人的诗歌,并通过摄影镜头捕捉到峨边100位各行各业的“甘嫫阿妞”影像,透过静止的人物图像充分地展示新时代峨边彝族女性的风采。
“从筹备到成书,用了近两年时间。”作为该书主编之一,同是诗人的阿索拉毅告诉记者,书籍从500多位诗人来稿中精选出100首。虽然这些诗人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但大家的目的一样。本书的一个创意就是利用诗歌和摄影的结合,在赞颂甘嫫阿妞的同时,展现峨边彝族女性的风采。
翻看这本图文并茂的作品,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美”。美是一种形式,也是一种价值,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说到彝族姑娘,可以说颜值都比较高,长得像山野中的索玛花,朴实、美丽。这一点,透过该书摄影师的镜头,可见一斑。
“此次拍摄的主题是‘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甘嫫阿妞’。在拍摄手法上,我们根据每个女性自身的特点,结合她们的民族服饰、妆容以及民族主色调,采用油画肖像的拍摄方法进行拍摄。在背景上,我多数选用深色油画布作为人物背景,其次在灯光应用上使用前侧光,使最后呈现出来的照片质感更加厚重神秘。”参与该书拍摄任务的摄影师彭军说:“这次拍摄是一次突破传统观念的大胆尝试,我们力图用图像语言诠释甘嫫阿妞的‘美丽’,给大家带来一次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和高贵、典雅、极致的艺术享受。”
甘嫫阿妞的美丽跨越了民族与地域的界限,甘嫫阿妞的传奇人生穿透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参与研讨的彝文化研究专家认为,该书的出版,是以甘嫫阿妞为代表的峨边彝族文化走出峨边、走向世界的一次有益探索,更是峨边本土民族文化转化成共享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彝诗馆与文化传承
近年来,峨边着力打造“甘嫫阿妞”文化品牌,先后推出了诗歌、歌舞剧、选美大赛等一大批匠心独具的彝族文化珍品,“甘嫫阿妞”成功走出小凉山。《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甘嫫阿妞》的出版,为“甘嫫阿妞”文化品牌再添新的内容。
此次发布会的召开,对阿索拉毅来说意义重大,一是这两年的编辑工作终于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二是彝族当代文学宝库里又多了一本摄影诗歌集。
收集彝族文化书籍是阿索拉毅的爱好,“做了多年编辑的我,走了很多地方,也收集了很多关于彝族文化的书籍。我房间里堆满了书,柜子里放不下,就放地上、床下,到处都是。”阿索拉毅说,很多专家在做彝族文化研究的时候,都会找他借书,长此以往,他萌生了开图书馆的念头。
4月21日,彝诗馆藏书中心在乐山中心城区开馆,正式对外开放。“目前,藏书中心收集彝族文化类书籍3000余册。朋友们知道我成立了彝诗馆,纷纷把自己的书寄给我,所以藏书还会不断增加。” 阿索拉毅说,彝诗馆藏书中心不仅收藏书籍,还是乐山市民了解彝族文化的地方。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峨边彝族自治县委副书记陈玉秀感言,长期以来,峨边高度重视以“甘嫫阿妞”为代表的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断深化彝汉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建成投用乐西抗战公路纪念馆、大渡河水文化博览馆等,“美神甘嫫阿妞”音乐剧常态化演出,甘嫫阿妞女性文学作品在北京发布……峨边文化事业正在蓬勃发展。“希望这样的活动继续开展下去,与峨边其它已经成型的文化名片,以及准备开发的甘嫫阿妞系列文化规划活动,形成互为补充的特色文化活动,为峨边打造以甘嫫阿妞文化为代表的彝族文化增添活力。”陈玉秀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