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文化
     
本版列表新闻
~~~
讲述中国脱贫故事~~~
~~~
《乐山城记:一座古城的生命史》连载~~~
~~~
     
2021年03月0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乐山城记:一座古城的生命史》连载
从书院到学校
邱硕

  ■ 邱硕

  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指标,除了人文景观的文化沉淀之外,还要看文化教育的发展。文化教育空间,除了文庙学宫,还有书院。

  从文献记载看,明代嘉定城内和近郊的书院共有四座。位于城郊的是:凌云山拥翠峰顶的官修“九华书院”,又称“九峰书院”;东岩山的私办“东坡书院”,又称“东山书院”。中国古代书院一般都在山清水秀、风景秀丽的地方建造,这和中国文人追求天人合一、清静治学相一致,像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著名书院都坐落于青山绿水之间。嘉定的两座书院位于城外的风景区,也是这种传统的承继。东坡书院是嘉定士人刘洪禹为自家子弟读书创办的,因为出过两名举人,名气颇大。

  嘉定城中的九龙书院,实际上也是在闹中取静的风景佳处。万历初年嘉定知州钟振建九龙山书院。九龙祠本来就位于城北九龙山上,可眺三江九顶,九龙书院又是九龙祠中“雄峻有致”的大观楼改建,环境不可谓不绝妙。明末该书院停办,在清前期改建为龙神祠,清乾隆年间乐山县知县陈为光在龙神祠中又办起了九龙书院。因为祠庙合一,不利于学,嘉庆七年(1802年),知府宋鸣琦、知县王来遴将九龙书院迁到山下九龙巷原学政试院,改名为“东岩书院”。

  明代正德年间,嘉定城西毓凤山东面还有三峨书院。但是因为此地低矮狭窄,不适合修建大规模的斋舍,所以书院也没能办多久,就改为祭祀忠臣胡子昭的忠节祠。忠节祠迁走后,又做了纪念“嘉定四谏”的四谏祠。

  清代除了复建九龙书院外,还将毁于战火的九峰书院改建到城中。康熙年间,张能鳞在高标山顶恢复九峰书院,更名为高标书院,因为草创未定,当事者无暇经营,不到二十年高标书院就废止了。过了将近一百五十年,嘉庆初,知府宋鸣琦在宋代安乐园旧址上重建九峰书院,仍然沿用明代书院名。这番建筑的九峰书院,成为嘉定府规模最大的书院,在地方志的府城图上都有明显反映。书院还拥有较场坝以及城内外多处田屋租金,还有存储在典商处的财产利息收入,因此书院经费充足。

  九峰书院聚集了大量人才。清代中后期主讲李嘉秀,是嘉庆进士,他有个学生李西月,异常聪颖博学,据传李嘉秀转而以他为师。李西月后来入峨眉山,遇高人,得内丹要诀,独创道教“西派”。清末经学大师廖平也曾主讲九峰书院,任山长,对学生严格督导,提倡辩难。

  有清一代,乐山城的书院仅东岩、九峰两座。从复建者的身份可以看出,清代九龙书院(东岩书院)属于县办书院,九峰书院(高标书院)则属于府办书院,两者所处位置之优劣,占地之大小,财力之厚薄,不可同日而语。

  民国抗战时期,江东乌尤山还出现过一个传统书院——复性书院,它是当时教育制度外的一个异数。1939年,大思想家、理学家马一浮筹建复性书院,亲任院长兼主讲。从复性书院的名字以及选址,就可看出他的思想指归,在于恢复不古的人心人性和古典的书院模式。据说当时马一浮到乐山考察书院选址,与叶圣陶、贺昌群等人同游乌尤寺,一眼就相中了这里。书院完全处于现代教育系统之外,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不发给文凭学位,学生主修儒家六艺,选修道、法、墨诸家学说,以主敬、穷理、博文、笃行儒学四端作为学规准则。书院先后延请过许多名家大师,如熊十力、钱穆、赵熙、谢无量等。

  当时,嘉定原有学校和迁嘉的外来学校,主要位于乐山城内,少数在城外的也与城市非常靠近,仅有复性书院在大江对岸的山林之中。如同它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复性书院也是个在现代教育的汪洋大海中坚守传统教育的孤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办学过程中,政府试图干预教学,教师之间思想不统一,学生因立业之忧而退学,书院的实际教学只坚持了一年半,之后便只有极少量的学生自行修学,直到1946年书院搬迁杭州专事刻经。尽管昙花一现,但复性书院是中国传统书院教育的回光返照,“嘉定乌尤”也成为中国文教地图上一个独特的地标。

  书院作为地方官学的补充,教授的是传统儒家学说,西方传入的现代新式教育则以科学为基础。现代学校要等科举制度废除之后,才在嘉定城中出现。有意思的是,嘉定的现代教育并不始自于嘉定,而是肇基在成都。在科举尚未废除的1903年,晚清维新派名臣岑春煊就在成都办起了四川高等学堂。1905年,担任四川高等学堂北斋学监的嘉定府威远县士绅吴天成筹办了“嘉定府公立中学堂”,在成都招收嘉定籍学生。该学堂设中学、师范、自治研究、法务等班级,在成都的新办学校中成绩显著,开了四川职业技术教育之先河。

  这大大刺激了身在嘉定府的地方官员,时任知府福润赶快主持创办了“嘉定府官立中学堂”,选址在原学政试院,并将九峰书院财产,从校舍建筑材料到图书资料全部移交给嘉定中学堂。1907年,学堂正式招生。这样,在民国尚未建立之时,嘉定府率先完成了从传统书院到现代学堂的华丽转身,形式变化而文脉接续。该学堂走出过两位文学家,一个是郭沫若,一个是著名的俄文翻译家曹葆华。

  (未完待续)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文化
   第03版:海棠
   第04版:镜头
陈蜀 “新原始绘画”的表达者
报告文学《走向乡村振兴》出版
河北鸡泽出土明清石碑
从书院到学校
公益广告
乐山日报文化02从书院到学校 2021-03-07 2 2021年03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