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乐山人,但却是乐山地方文史专家的魏奕雄先生,花费了五年时间,经过“大海捞针、沙中淘金”般的发掘,终于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出版了他的新著《抗日乐山》。这是一部真实记录乐山人民在抗日时期艰苦奋斗的史书,也是一幅展现乐山人在抗日时期重大贡献的壮丽画卷。掩卷沉思,百感交集,汇集成一句话:乐山人要继承和弘扬抗战精神,加快发展,壮我国威,绝不能让历史悲剧重演。
这部书共30万字,是一部凝聚了作者心血和汗水的著作。此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这部书记载了乐山人在抗日时期各方面的贡献,具有全面性。乐山人对抗战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兵员贡献、物资贡献、劳工贡献、保护文物贡献、接纳工厂、学校内迁贡献,等等。就以兵员贡献来讲,乐山八县十万壮丁奔赴前线,已收集到的阵亡将士1002名,名单逐一附录在该书后面。在物质贡献方面,除粮食外,在盐、纸、水泥方面尤为突出。当时前方将士和后方民众用盐,大都靠犍乐井仁盐场供应。当年嘉乐纸厂年产1000多吨机制纸,仍供不应求。乐山嘉华水泥厂为修筑军事工程和内迁企业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乐山劳工修公路、建机场,为抗战流大汗、献生命。这一切,都在这部书中作了全面展现。
这部书发掘了鲜为人知的乐山人对抗战贡献的史料,具有可读性。1941年国民政府财政部所属的大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迁至乐山,这个公司是专门印钞票的,地点在现今的乐山四中。乐山著名的刀具技师李培德,为这个公司打了六把裁纸弯刀。又如武汉大学迁乐山8年,中央技艺学校1939年在乐山开办,直到1952年;江苏蚕丝专科学校1939年迁至乐山,在乐山办了7年;四川大学1939年迁至峨眉,在峨眉办了三年零八个月。1938年,乐山收容了四百多名河南、安徽等地来的难童,乐山人对这些在日本屠刀下失去父母的孩子,进行了热情接待和悉心照料。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都在这本书中首次披露。
这部书绝大多数稿件都依据档案材料写成,具有可靠性。该书作者认为“档案记载比当事者、亲历者和知情者的口述,更具可靠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因而作者花了很多时间泡在档案馆里,在发黄的故纸堆里挖掘稀缺的宝藏。比如,抗日时期乐山到底有多少壮丁出川,历来没有一个比较确切的数据。作者花了三年时间,到市县档案馆寻找原始资料,终于写成了《抗战期间乐山各县征兵数量考》。全书的每一个部分,都大量引用档案中的图片、表格和文字原件,力求准确无误。搞史学研究,来不得半点虚构和想象,必须潜下心来,查找资料,细心考证,反复求证,本书作者就是这样做的。
这部书彰显了乐山人的爱国情怀,具有激励性。乐山十万壮丁出川,数千知识青年参加远征年,转战南北,血染沙场;为了打通从成都到昆明与滇缅公路衔接,乐山十多万民工参与修建乐西公路,用汗水和生命铺筑了这条军事要道;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九千箱存于安谷,七千箱存于峨眉,长达七年多,无一遗失,无一损坏,乐山人护宝有功,1946年国民政府颁赠“功侔鲁壁”匾额以资表彰。全书用大量事实记载了乐山人的爱国情怀、抗战精神,因而是一部激励人们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