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到一些描写神仙的书,以为世上有神仙。听人说,峨眉山上就有神仙,连外国的和尚也跑到峨眉山来寻仙进香。
早就有走进峨眉山的愿望,不只是想到峨眉山访仙,想走进这一山神秘,走进博大精深的佛道和原始宗教文化中,走进含着山水文化的诗情画意中。
终于有机会走进峨眉山,是为了从峨眉山草木泉石中发掘医药学宝库而来,为探寻这一山文化、一山神秘而来。
上世纪70年代初,我所在的总后渝办与成都军区一起,委托峨眉中医药学校为部队办一期中医中药学习班。学生来自渝办和成都军区的医院、门诊部、卫生队等单位的医务人员,我作为渝办派出的指导员和成都军区派出的杨姓队长一起参加学习,并领导了这个学习班。
学校原有的学生已经毕业离校,并同全国其他院校一样停止了从社会招收新生,失课的老师们集中精力来培养这批部队学生。冬天开始上课,到翌年初夏,完成了中医学和中药学两部分教材的理论教学,学校安排教师带领学习班的学生上峨眉山识药、采药。
峨眉山上,有“五里一寺”之说,经过文革初期的“破四旧”,许多寺庙已近荒废。我们来到中峰寺住下,这座寺庙晋时为道教寺庙,称乾明观。据说,北魏时明果和尚降伏蟒蛇有功,观中道士承师学佛,改观为寺,因地处白岩中峰之下,故名中峰寺。我们到达中峰寺时,寺院实际已被峨眉中医药学校用来作为教学基地,院子里种着一地中药。
中峰寺曾是峨眉山重要禅林,大雄宝殿有一联云:“修道贵诚中,愿上人念断根尘,相捐空色;登峰宜造极,想佛子仰扪参井,俯瞰华嵩。”位于西南方的参星、井星是天上极明亮的星,有登峰造极、仰扪参井、俯瞰华嵩之愿,中峰寺的僧人立意高远。
一场运动,吹散了僧人们的梦。佛子们几近散尽,只留下一位老僧看守寺庙,管理庙产。在那个特殊时期,当时人们已不称呼僧人的法号,称呼这位老僧为“老师傅”。私底下有人说这位老师傅叫通勇法师。
这位老师傅其实是一位高僧,我因是学习班的负责人,同这位老师傅单独相处的机会多些。他告诉我他出家到峨眉山修行已经六十多年了,上山前读过书,上山后文武双修,文修佛学,武习峨眉武术。在中国的武术中,一指禅是一种高明的武功,在中峰寺,我们有幸见到这位老师傅展示一指禅功夫:食指着地倒立达数分钟之久,十分稳当。我曾向老师傅请教一指禅的练习方法,他说练习方法很复杂,简单说先练俯卧撑,全掌撑、三指撑、两指撑、一指撑,再按三二一的顺序练习倒立。欲使指有打击力,还需练习冲沙子、冲石子和药汤浸泡等等。
当时我年轻,学习欲极强,受王维英雄诗句“一剑曾当百万师”的影响,想学点武功。问到峨眉山武功,老师傅的话就多了。他说,相传春秋战国时有“白猿祖师”仿猿猴动作创“峨眉通臂拳”,之后一路发展,有五花(青城、铁佛、青牛、点易、黄林)八门(赵、僧、岳、杜、洪、化、字、会)等多个门派源出峨眉。话语中尤其推崇“峨眉十二庄”。说“峨眉十二庄”传自南宋高僧白云禅师,集医、道、佛、武术精华为一体。因这套功法过于繁复高深,不是短时间修炼可以完成的,老师傅提议我先练练“鹤翔庄”、“游龙庄”这类简单庄法,后来又学到峨眉拳。
曾有诗吟到《峨眉拳》:
采药峨眉山,僧师夜授拳。
进身如跃马,越障似腾鸢。
掌带狂风舞,心随止水安。
晨飞三百脚,暮养一腔丹。
老师傅还擅长医道,传我一些跌打损伤处方和“身带四匹瓦,出门不怕打”之类的口诀,还告诉我“养病以少食为要”的佛医经典戒律。
学武大多在晚上进行,白天则分组上山识药、采药。
春夏时分,峨眉山一片浓绿,正是中草药生长茂盛时节。老师说峨眉山上生长有一千多种中草药,我和兼学生队队部公务员的小徐等学生,先奔初殿附近的峨参沟,这是峨眉山三大宝(峨参、峨蕊、雪魔芋)之一的峨参盛产地。这个峨参,不只是老师在教学中极力推重,清人楼藜然的《峨眉记游》也说:“有峨参一种,形如沙参而大,色较黄白,山僧常馈送人。”僧人吃百家饭,是不大送人物件的。山僧看重峨参,并采来送人,据说因着峨参有极好的补肾功用。中医认为:肾藏精,精化气,肾气是生气之源,是生命力活动的原动力。补肾,壮后天之本。山僧送人峨参,壮人根本,自然是慈善之举,修德之举。
在峨参沟林下采峨参和中草药,我们往往把万年寺作为休息和饮食点。
万年寺是峨眉山最大的寺院,四大菩萨之一的普贤菩萨入座此寺,寺内无梁砖殿有宋代铸造的普贤菩萨铜像。我走进砖殿,见象征着理德、行德的普贤菩萨,骑着白象,一脸慈祥。想到他在华严大法会上宣说的十大誓愿,尤其是礼敬诸佛、恒顺众生,令人肃然起敬。“愿令众生,长得安乐,无诸病苦。”利人之心,对一个医者来说,堪为领路。
听说金顶一带有许多名贵的中草药,在一个晴好的日子,我们向金顶出发,经洪椿坪、九十九道拐、九老洞、仙峰寺、洗象池、雷洞坪,走走停停。
因着酷爱楹联,一路走来,欣赏到许多佳联。洪椿坪千佛禅院有“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清人题此联,据说与寺前三颗高大的洪椿树有关。借大椿说寿,添许多吉祥。还有“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写出了山僧清苦修行,虔诚礼佛。洗象池有联“惟有洗心能革面,虽非造极已登峰。”引我想到佛门的一则故事: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弟子叫周利椠陀伽,非常愚笨,教他一首偈颂,念了前句忘后句,念了后句忘前句。没有办法,佛陀问他会什么,他说会扫地,佛陀就叫他扫地的时候念“拂尘扫垢”,他念久了,心想:外面脏了,要用扫把去扫;心里脏了,要怎样清扫呢?突然间,周利椠陀伽开悟了。洗心革面,这在佛道两家都是看重的。道家经典《抱朴子》中说:“洗心而革面者,必若清波之涤轻尘。”佛典《维摩诘经》中说:“欲得净土,当净其心。”
四月的峨眉山,夜夜杜鹃鸟啼叫,正是杜鹃花开时节,在九老洞、洪洞坪一带,见到似杜鹃鸟血染红的杜鹃花,烂烂熳熳开得正艳。当时,全国医务人员都致力攻克“慢性气管炎”这个疾病,有位同学告诉我,杜鹃花不但花色动人,他们曾以杜鹃花干叶研粉制成酊剂口服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得显著的疗效,尤其镇咳、祛痰疗效十分明显。
一路欣赏寺院楹联和景色,一路采药,采到灵芝、天冬、峨眉黄连、天麻、箭叶淫羊藿等等多种中草药,来到金顶,天光明明,能见度极好。有同学说,老天爷正以笑脸欢迎我们哩!一行人格外高兴,有人跳起来欢呼:“金顶,我们来了!”
我来到这一以为可以直通天宫的地方,一种莫名的喜悦涌上心头。抬头望天,见天上飘着一片片白云,望不见凌霄宝殿,也不见南天门,莫非隐在白云上面?苍茫大地,开我眼界。西望见大小雪山,银光灿灿。东望见川西平原奔来眼底,一起奔来的,还有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汇合处的乐山。郭璞在《江赋》中唱道:“峨眉为阳泉之揭”,站在峨眉之巅,不用谁来解释,那奔流于汉嘉之阳的大渡河便把人带入诗境之中。
夜宿金顶,吟成《峨眉山野望》:
平生好野望,直上大峨巅。
目极千山雪,心摇万壑烟。
红花香佛寺,绿叶艳林泉。
夜见流光动,明灯朝普贤。
离中峰寺不远处的一线天、清心阁一带,有峨三七、峨山草乌、峨耳蕨、峨眉半边莲等等峨眉山特产中草药,从中峰寺吃过早饭出去采药,可以赶回来吃午饭。
已进入初夏的峨眉山,近午时分有些暑热,走进牛心岭下的白云峡,仿佛进入初冬,凉风袭人,叫人连连喊爽。在峡谷中仰头望去,见两岸绝壁插上云霄,绝壁上的绿藤长蔓间露出一线蓝天。一线天绝壁上多见蕨类植物,耳蕨、槲蕨、座莲蕨、福氏星蕨、丝带蕨,等等,能以清热、利水功用入药,但采摘十分困难。
清音阁,不仅周围盛产中草药,还是一处绝佳的休闲胜地。
清音阁也在牛心岭下,黑龙江和白龙江在此处汇合。这里建有一寺,古称牛心寺,两水交汇处的石岩上建有牛心亭。在清音阁一带采药,我们常常到清心阁休息,听黑白二水穿崖越壁击石的声响,看黑白二水洗牛心、散珠碎玉、泛起薄雾轻烟的奇观,凭栏把盏,品峨蕊,进入赵朴老“且任客心洗流水,不劳挥手听清音”的联境之中,快哉!
峨蕊,指峨眉山茶。在清音阁品茶,遇到一位老僧,他说他驻锡峨眉山多年,是清音阁的常客,常到这里,一是品茶,一是听清音。老僧向我介绍峨眉山的雪芽茶,在宋代已经著名,苏东坡已有“分无玉碗捧峨眉”的诗句。明代峨眉山有御茶园,为皇家提供“贡茶”,普兴场有石碑载《御茶文》说到此事。对听清音,老僧说他尤其钟情于此。听清音是一种修行,通过听清音,洗去心头点点红尘。有时候每天都来坐对清音,月明之夜,他会听得很晚。
曾有诗《赠峨眉老僧》:
驻锡僧中第一人,
芒鞋踏破大峨榛。
数回坐对清音阁,
洗濯心头点点尘。
(赵金光,字子溪。出生于四川旺苍西溪,学于峨眉中医药学校,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曾任北京三○四医院院长、长春军需大学副校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原副会长,中国诗词研究院副院长。著有诗文集《西溪1-9集》、诗词集《赵金光诗词选》、《子溪诗话》,散文集《追溯奇光》等。曾荣获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文学网“最佳诗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