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文化
     
本版列表新闻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半边街往事
唐长寿
半边街码头 贺建平1980年摄
刘公馆残墙 唐长寿 2013年 摄
上世纪80年代的水井冲 向乐军 摄

  ■唐长寿

  乐山城里的半边街,俗称德全街,因有德全庙而得名。德全庙早先供奉刘、关、张三结义兄弟,民国六年大水后,只供奉武圣人关公,便改称武圣祠。德全街俗称半边街,大概因为乾隆“丙午大水”冲毁临江半边而形成以后的“半边”街道,并不是因街临岷江一面无民居之故。临江河堤称“刘公堤”,则是因县太爷刘用宾修半边街堡坎筑堤而得名,事载民国《乐山县志》“刘公堤在嘉乐门外,沿江西岸,道光庚子(1840年)邑宰刘用宾筑。”上世纪70年代,笔者亲见半边街西面坡上还有两座明代石椁残墓直面大街,可见明代的半边街还是荒郊野外“北门外长街”的一段。

  半边街古渡

  半边街有古渡,在唐代名东津,后又名保平渡,晚清以后称半边街渡,是岷江最著名的一处渡口。南方丝绸之路岷江道陆路从古城南下分东西两线,东线就是从半边街渡过江的。渡口下游为岷江险滩九龙滩,传说是隋眉山郡(嘉州)太守赵昱斩蛟的地方。晚唐南诏军队经沐源川道攻取犍为打到嘉州占据凌云山后,就从此渡夜渡,偷袭古城告捷。古渡下方就是半边街码头,当年建成缆车,主要为乐山城搬运居民生活用煤。

  清乾隆年间开通凌云渡以前,从城内去游东岩、凌云山均走此渡。康熙十一年(1672年)王渔洋登凌云山,就过此渡前往凌云山。他后来记载说:“草深石滑,登顿甚苦。上下山谷间,草露沾衣,泥中虎迹交错于路,又四五里始及山门。”游完凌云山后回城,却是从大佛脚下过渡,方知从古城其实可直渡大佛脚下,用不着从半边街渡过去翻山越岭。事后他只得自嘲说:“由东山徒步崎岖数里始达,可笑也。”其后,直到凌云渡开通前,半边街渡一直是游凌云山必经之渡,就是凌云渡开通后,半边街渡也没有消失,仍然是城外市民游凌云乌尤过江的首选。

  1971年,岷江上开始建第一座大桥——乐山岷江大桥。桥是钢筋混凝土拱桥,从半边街渡到河东龙泓口,全长达500多米。既为“第一”,当然备受乐山人广泛关注,乐山党政机关和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不计报酬,义务为大桥修建出力。岷江大桥于1973年1月31日建成,半边街渡也结束了它的悠久历史。

  半边街人文

  抗战时,半边街57号住过武大教授、文学院长陈源和他的夫人、“珞珈三女杰”之一的凌叔华。街西有水井冲巷,刘元昉是巷子里的名人,1926年接办了凤翔丝厂。他购置的水井冲上下两院,人称刘公馆。武大西迁乐山,先后有朱光潜、叶圣陶、刘之椿等到他家寄居,刘家因此名重一时。现在,水井冲刘公馆还剩一堵残墙,一棵大银杏树至今枝繁叶茂,保留了些许旧时信息。

  半边街北的武圣祠过去有一棵二三百年的黄葛树浓荫蔽天。今天,祠不存,黄葛树也因建楼房被损伤树根而消失,只留下一个武圣祠的地名让人追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住在武圣祠的一户居民种的昙花在傍晚开放,这在当时,可是一件难得的稀奇事。于是,昙花的主人特意把昙花摆在了街沿上,专门从家中牵出一盏一百瓦的电灯将其照亮,得意地向街邻们展示他的宝贝。

  不过武圣祠最值得一提的是“李培德菜刀”的创始人李培德。1933年,12岁的李培德进城当学徒,学打菜刀,19岁开铁匠铺。其刀钢火好,“前切后宰一刀挑”,名扬巴蜀。据说“李培德菜刀”还到成都、重庆参加比赛,两次均夺得第一。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文化
   第03版:海棠
   第04版:广告
半边街往事
河北柏人城遗址第三次考古发掘结束发现大量汉代遗存
公益广告
井有动静了
乐山日报文化02半边街往事 2022-12-25 2 2022年12月2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