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俊璋 冯丹远 记者 杨心梅
大渡河畔,绿水环绕。近年来,沙湾区立足“七山、二丘、一坝”独特地貌,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促进村集体和农民持续增收,致力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沙湾区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划分了3个镇级片区,其中太平道地中药材片区属典型的农业片区。围绕打造现代农业片区,沙湾区包装生成项目43个、计划总投资38.19亿元。”沙湾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一季度,太平道地中药材片区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54元、高于全区平均水平6.94%。
石缝经济 荒山变金山
“川佛手精油提取加工项目的生产线已经正常运转,我们正等待今年川佛手的丰收季。”对乐山市天伍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廖万夫而言,最近的“满足感”来源于看到漫山遍野的佛手柑即将成熟。
培育壮大川佛手产业,是沙湾区在28万亩喀斯特地貌上探索“石缝经济”的典范,并以此折射出太平道地中药材片区打通“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致富通道的决心与作为。
——创新模式。立足地理条件,结合中药材等特色农业生长特点,当地干部群众背土上山、治理石漠、替换树种,发展“石缝种植”,围绕规模化、连片种植,培育壮大川佛手、柔毛淫羊藿两味中药材2.1万亩,建成全国最大川佛手标准化种植基地和柔毛淫羊藿采种育苗示范基地;围绕链条化,建成川佛手干片、精油、纯露深加工车间和绿色水稻烘干、去壳加工厂。
——拓展思维。紧盯2022年创省四星级、2023年创省五星级、2025年列入国家级产业园培育名单目标,沙湾区出台农业园区扶持奖励办法,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参与农业经营。吸引扬子江药业、国药集团等企业订单采购,实现年产值3.5亿元,带动2400户7360人增收致富。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创立4个“产业博士工作站”,先后研发川佛手精油、果酒等产品22个,注册商标21个,获国家专利1项。
万亩稻乡 良田变“粮田”
今年3月,沙湾区召开区委农村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确定2022年“三农”工作11项重点任务,明确端好“中国饭碗”、建好“天府粮仓”的使命担当。
5月开始,作为沙湾区水稻主产区的踏水镇因巨幅稻田画走红网络,金色、紫色、绿色水稻拼接出的铁路、粮仓、稻田等巨型图案,展现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美好期待。
——试点田长制。坚持“藏粮于地”战略,创新“1415”工作思路,片区试点全区推广,落实区、镇、村、组四级田长663名,试点“田长制”,实行“田长治”,发现并制止“三田”行为39起。通过鼓励中药材、低效林退出等方式,恢复粮食种植面积1300余亩。打造柏林荷乡、稻田艺术、茶园观光等一批农旅融合项目,并推广带状复合种植、粮药轮作、粮药套种等融合种植模式,实现田景相融。
——筑牢大粮仓。坚持“藏粮于技”战略,引进福华高科与本地粮农协合作,开展国家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组联合体试验,培育宜香优1108等9种优质水稻2000亩,打通种业研发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组织铜河农业与眉山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好味稻”合作社携手,采取“中介+管理+服务+营销”模式促进粮食生产降本增效,规划种植水稻、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10万亩。
乡村颜值 片区变景区
这边,太平镇的佛手柑逐渐舒展开个头、散发出清香;那方,踏水镇的稻田画次第成型,尽显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如今的沙湾区,以片区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提升配套设施水平和服务品质,实现片区变景区。
——高站位谋发展。坚持规划引领,立足片区独特地貌,科学谋划《沙湾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建设规划》,将“粮”“药”作为片区重点农业产业培育,通过探索“粮下地、以补促耕”“药上山、不与粮争地”形式,构建起“粮药一体化”产业布局。坚持涉农资金向片区集中、向园区集中。整合资金3.9亿元,加快推进园区产业路、农事服务中心、农产品加工园区、现代育秧中心等11个项目,突出“粮”“药”两个重点,推动“一园三区”抱团发展、提档升星。
——高水平改环境。在硬实力提升上,加快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供水一体化、便民服务体系“三化”进程;常态化开展“五清”行动,考核排名连续7个月蝉联全市第一;深入实施“三大革命”和建制乡镇场镇建设管理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在软实力提升上,建立全省首个“村博士工作站”,独创“佛手立体种养”生态农业模式;构建片区联合党委领导下的乡村“微治理”体系,推广社会治理“积分制”,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20强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