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德忠/文 宋道君/图
嘉州山水名胜之凌云山,从古至今,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慕名而来,流连忘返,写下不少流传千古的诗文佳作,蕴含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既起到广泛的宣传效应,又给后世留下珍贵的文史资料。
清音亭逸事
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九顶山,在府城左,有报恩寺。其九峰之名曰凤集、鸾棲、灵宝、就日、丹霞、祝融、拥翠、望云、兑悦。会昌以前,九峰各有寺。其后八寺废,惟此独存。”
九顶山,即今之凌云山,又名青衣山、九峰山。宋人亦称为小九嶷。地处乐山城东,与城市隔江相望。“惟此独存”的报恩寺,即凌云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古人对此有“水木清华,楼台金粉,钜丽为西南第一”的美誉。据古代志书记载:“山有大佛阁、治易洞、载酒亭、竞秀亭、清音亭诸多名胜。”(清嘉庆十七年《乐山县志》)
关于清音亭,宋人邵博曾写有一篇《清音亭记》,记下了凌云山历史上的一段趣闻逸事,对现代人也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其文曰:“天下山水之观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州之胜曰凌云寺,寺之南山又其胜也。嘉祐中,东坡先生字其亭曰清音,则又南山之胜也。近岁有所谓廉访者,辄曰:‘亭虽佳,其名字于吾意不可。’自书为‘横山堂’易之。余旧闻寺有东坡遗迹,过而访焉,照禅师告余以故。嗟夫,此孔子习礼之树所以不免于宋人也。虽然东坡前日之不幸,何独此哉!而小人之无忌惮则不复有加矣。旧榜尚存,复置于额,而并刻之石,且记其事,以为往来士大夫一笑。”
苏东坡命名题写的清音亭,却被这位狂妄自大的庸才俗吏依仗权势换掉,改用自书的“横山堂”,满以为可以名传千古。谁知才挂上去不久,就被有识之士丢弃,留下千古笑柄。
“诗说”凌云寺
大佛阁在古代又叫大像阁。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亦有所记载:“大像阁在凌云寺,唐开元中,僧海通于渎江、沫水、濛水三江之合,悍流怒浪之滨,凿山为弥勒大像,高逾三百六十尺,建七层阁以覆之。至韦皋时,积十九年而工始备,皋有大像记。”
韦皋的碑文详细记录了刻凿乐山大佛的始末经过,艰难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海通法师为保护修佛经费,自剜其目的高大形象,其自我牺牲精神,千百年来仍受到后人景仰,歌颂大佛与海通的诗词文章从未断绝。
历史上第一次形象描绘乐山大佛的诗篇,是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唐代诗人司空曙,他写了一首《题凌云寺》:
春山古寺绕沧波,石磴盘空鸟道过。
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
云生客到侵衣湿,花落僧禅覆地多。
不与方袍同结社,下归尘世竟如何。
这首诗首次描绘了大佛高大巍峨的雄姿,“百丈金身开翠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憾!司空曙当时在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幕府担任检校水部郎中的官职,亲身参与了大佛落成开光的庆典盛会,记录了当年盛大热闹的盛况。
首句“春山古寺绕沧波,石磴盘空鸟道过”,形象生动地描画出凌云寺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春山耸翠、江流环绕的凌云山上,通过盘旋曲折,像鸟道一样陡峭、狭窄的石梯一级级向上攀登,才能到达山顶的寺庙。在临江的悬崖绝壁间开凿的弥勒大佛“百丈金身”巍然端坐,五彩斑斓,而两旁的岩壁上还有成千上万的小佛龛雕饰精美,供奉的佛灯光焰荧荧,掩映在浓密的绿树藤萝之中。“百丈金身开翠壁,万龛灯焰隔烟萝”,短短两句诗行就把大佛的庄严伟岸,岩壁间香火缭绕的氤氲气象逼真的浮现在读者眼前,成为千古绝唱。诗中的意境和韵味令人久久难忘。尽管诗句描写的这些佛龛石刻在今天已经严重风化剥蚀,但传递出的历史信息,仍能让人感受到盛唐文化的风采神韵和艺术魅力。
唐代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在嘉州担任刺史的薛能,虽然在任只有短短一年,却留下了十多首题咏嘉州风物,抒写人生感慨的诗篇。其中《凌云寺》这首诗,在现存历代歌颂乐山大佛的诗句中,第一次出现了对“大像阁”和九曲栈道的描写。为当时落成不久“内七层外十三重檐”的巍峨壮丽佛阁留下了生动写照,也让人看到修佛工程进行时为搬运工具、物资供人上下的盘旋石梯,还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大佛身旁,尽管其时离开大佛建造竣工已过去六十多年。这首诗如下:
凌云寺
像阁与山齐,何人致石梯。
万烟生聚落,一崦露招提。
霁月人来上,残阳鸽去栖。
从边亦已极,烽火是沈黎。
“像阁与山齐,何人致石梯”这两句就形象地描写了大像阁和九曲栈道这两个凌云山上的景点。出现在诗人眼前的巍巍佛阁高踞在青山之巅,精美、恢宏的阁楼建筑,从大佛足底一层层修建上来,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而这一切都全靠这条从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石梯,曲折盘旋,蜿蜒而上,承担了重要的交通运输任务,为大佛的艰难缔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诗人在此用设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前辈施工人员辛勤劳作的敬仰之情。
据有关史料记载:“露顶开龛”的大佛修造成功后,为避免这用“丹彩以章之”“金宝以严之”的金碧辉煌佛身遭受风吹日晒,专门修建了这座高矗在三江之滨“为楼十三层”的楼阁,对大佛“自头面以及其足”进行遮盖保护,使大佛增添了更加威严壮伟的神秘色彩。可惜在日后的战火硝烟中佛阁毁于一旦,才使大佛全身裸露直到今日,不得不定期整容美化。
载酒亭和竞秀亭由来
此外,诸如载酒亭、竞秀亭等名胜也都和著名文人有关。载酒亭就取自苏东坡:“生不愿封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但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的诗句,大家都耳熟能详。明代嘉定州守郭卫宸题写了“苏东坡载酒时游处”八个大字,刊刻在载酒亭旁边的岩壁上。竞秀亭的得名也很有意思。据《乐山县志》记载:“竞秀亭,凌云寺外。凌云诸胜皆内閟,独兹亭单椒秀出,青山白云,可坐而得之。亭已久废,明成化中知州魏翰重建。”魏翰在《竞秀亭记》一文中,谈及此亭选址经过,又把当年陆游写的诗扯到了一起。他根据《一统志》记载:“嘉阳有竞秀亭,在州治西南,由宋迨今,历年既远,基础漫无所据。每诵陆务观诗,谓‘领会得佳处’,辄欲择幽夐之地,为亭其上。”陆游写的《竞秀亭》诗如下:
是邦山水窟,领会得佳处。
山回如可招,水集若来赴。
竹叶溯江船,春荠隔烟树。
平生何足忆,惟有嘉州路。
后来魏翰与同僚颜公廷表等一起游凌云寺,“因考论前代形胜,以诗质之,且相与盘桓周匝,至此地少憩焉。公忻然曰:‘是非竞秀所耶?揖三峨而襟两江,左乌尤而右九顶,孤清秀绝,一目万里,诚领会处也。’余亦私嘉此境,若有待焉。即命工构亭而颜楣,俾千百年之废,复兴于笑谈间也。”竞秀亭因此重修于凌云山上,成为一处至今尚存的重要景观。
凌云山的山水风光,无一不充满诗情画意,折射出无比丰富的历史信息。漫游凌云山,将使你流连忘返,经历一次终生获益的文化之旅、历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