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明兴
鼓楼街是乐山城区的一条老街,早些年在鼓楼街中段原军分区对门有一家照相馆,叫“绘芳相馆”,它是乐山城区的第一家照相馆,算得上是一家百年老字号了。
创办和“重生”
绘芳相馆开办于1911年,创办人名叫程金山。程金山系当时的乐山县土主乡杨家河人,擅长小木工技艺,制作实木小相框,手艺不错,在本地小有名气。程金山与乐山城赫赫有名的“德字号”杨俊臣两人是同乡,向来就有渊源,友善要好。杨家是乐山的商业巨富,坐拥半城,开设有“德兴隆”“德兴成”等商号。程金山在乐山城开办照相馆,选址定点与开办资金都得力于杨家的支持和帮助。绘芳照相馆创办之初,门市简陋,一间摄影室里,玻璃墙上安装了遮光的青色布帘,拍照时,拉动布帘用以调整光线。一台箱式相机和几幅旧时流行的风景画,成为照相馆的主要家当。程金山开设相馆后,还兼做相框生意,雇请师傅钟志和、周伯阳,还招收了四五个学徒。那时,照相机在国内是个新奇玩意,照相对一般人说来是高消费,照相馆开办之初经营维艰。
1924年,程金山因病去世,相馆生意由后妻程帅氏接管经营。程帅氏是一个精明强干的女人,她知道怎么去做事才能做得更好,在她的掌管下,相馆生意逐渐好起来。
1933年,程帅氏以2000元(银元)购置营业房地产七百多平方米。1939年初,程家的大女婿黎晓书由重庆留真相馆应聘来店,程帅氏见黎晓书工作能力强,便将相馆的生意交给黎晓书打理。当年8月19日,日本飞机对乐山城进行狂轰滥炸,城区成为一片火海,绘芳相馆也难逃劫难,遭受惨重损失。轰炸后元气大伤,缓了些时日,在程家大女婿黎晓书的倡议下,相馆灾后重建,清理破砖烂瓦,修复垮塌房屋,不久治愈了创伤,“绘芳”终于得以重生。
1947年,因程氏家庭内部纠纷,黎晓书辞职返回重庆,绘芳相馆的经营业务仍归程帅氏掌管。绘芳相馆从开业至1949年,历时近40年,在此期间,程帅氏就经营二十余年,一直都还顺当。程帅氏具有经营才干,又能吃苦耐劳,她诚信经营,服务大众,最大限度维持低价,保证照相质量。尽管店内生意不算火爆,但相馆发展规模也在逐年扩大。
从私营到国营
绘芳相馆早期用的相机是三脚架揭盖座机,曝光时间长,拍摄质量不太好。上世纪30年代末,相馆采用有滚座机,气球定影,感光比较快,操作也还灵活。相馆原材料用的是美、英、法国的玻璃底片,规格大,价格高。相馆多数材料和器材都是通过“德兴隆”渠道,从上海代购,由于减少了进货的中间环节,成本降低,利润也相应提高。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之后,相馆所需的物资材料就再没去上海采购了,改为省内进货。
民国时期,为了在乐山市场站稳脚跟,扩大影响,相馆先后高薪聘请成、渝两地的摄影名师李先堂、吴希明、黎晓书到店任职,操持业务,同时在本地招收培训学徒十多人。那时在乐山城区,绘芳相馆的照相技术较好,人气也较旺。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到相馆照相的,大都穿着自己最喜欢的衣服,普通人家穿蓝布衣衫、家境好的人家则穿长袍马褂、旗袍、西服、中山装。
1956年,为了响应政府号召,绘芳照相馆实行公私合营,纳入乐山县饮食服务公司管理。至此绘芳成为国营照相馆,相馆里的十多名员工也成了国营单位的职工。
上世纪70年代,乐山城有五家照相馆。除“绘芳”外,老公园(现海棠广场)处有“江天”,土桥街有“晨风”,东大街川剧院旁有“长虹”,玉堂街玉东餐厅旁有“明星”。在五家相馆里,绘芳相馆算是规模最大、设备最全的一家,很多市民顾客都喜欢光顾“绘芳”相馆,拍证件照、结婚照、团体照、全家福照,照相馆生意很红火。
绘芳相馆原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建筑,院墙是梅花洞,内设花园照场和室内照场。花园照场在进门的前部分,场景别致,墙边种植竹木,园内假山鱼池、亭台小桥、花木盆景。室内照场在后面,房屋为西式平房,室内背景墙为一幅大型彩色风光照,蓝天白云,椰树海滨。为方便顾客,相馆添置有儿童座椅、木马、小车等道具。绘芳相馆大门左侧是一个玻璃橱窗,橱窗里摆着多幅艺术写真照,都是从相馆所摄人像照片中精选出来的,有儿童、演员、护士、老人,照片上的人像姿态单一,却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质朴气息。
老字号的“光影路”
在照相馆的胶片年代,摄影师傅给顾客拍照用的都是胶片相机,出片也都是黑白照片。相馆对于拍摄的底片张数有着严格限制,要求每次按下快门,都要尽力记录下顾客最好的神态。绘芳相馆为了提高照片拍摄效果,满足顾客需要,特别注重业务培训,经常组织员工业务交流,还曾选派人员到成都培训,学习艺术摄影技术,学习照片翻印处理,学习黑白照片“上色”技术,整整培训三个月,回乐山后即开展起黑白照片着色业务,最初用水彩着色,以后用油彩着色。除此之外,还在照片硬底板上打上店名钢印,照片四周扎花边样式,配有“国营绘芳照相馆”的照片包装纸袋。
“国营绘芳照相馆”是乐山饮食服务公司的下属单位,那些年,不但要满足群众的摄影需求,还担负起了用镜头记录本地各行各业轰轰烈烈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任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举办各种活动、大小会议,中小学校学生毕业留影等,都要请相馆派人去拍摄。相馆人员经常外出,上门服务,深入乡村、工矿和学校。
上世纪80年代,人们生活逐步富裕起来,每逢过年,全家人拍一张合影照成了一件很时尚的事。从大年初一开始,绘芳相馆就门庭若市,一家家老小簇拥着长者来拍“全家福”,络绎不绝的人群把不大的照相场地挤得满满当当,有时候排队的长龙要延至大街上。为保证正常工作,相馆实行先开票后拍照,顾客需要等号排队,凭票喊号。为了方便中心城区以外的顾客,后来相馆又在演武街关帝庙处开办了一家分店。
毛珞伦原是绘芳照相馆的经理,如今已是近80岁的老人。提起绘芳相馆,她兴致高涨,眼中神采奕奕:“我13岁就到绘芳照相馆当学徒,与照相这个行业打交道,一干就是38年,直到1994年退休。”忆起昔日情景,毛珞伦记忆犹新,她说在照相馆做事,什么都要学,不仅要学习拍摄,还得在暗房冲印胶卷、手工放大照片、修理照片、着色照片,一些和摄影相关的技术都要学,都要懂。
李德基、辜云贵、杨敏、黄启钰等老师傅,曾经都是绘芳相馆的摄影师,他们实践经验丰富,摄影技术高超,绘芳照相馆在乐山有如此好的声誉,与他们的努力分不开。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革,摄影早已迈入色彩缤纷的数码时代,利用手机人人都可拍照,照片不再是照相馆独有的标签了。如今,绘芳相馆虽然不复存在,但仍有不少乐山人记得这个老字号的风范,在许多“老乐山”家庭仍然保存着当年绘芳相馆拍摄的照片。在他们眼里,绘芳相馆留有乐山古城岁月的印痕,绘芳相馆无疑是他们心中无法忘却的老乐山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