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景岗
古镇在城市的北边,是古代蜀道的南端起点。
古镇历史悠久得很。一千多年前,安史之乱,唐玄宗一路南逃,跑到古镇时,北方传来消息,叛乱已平,皇帝爷就在这里刹住脚,停下来休息,然后调转车头,打道回京。
唐玄宗一路南奔,十分狼狈,风餐露宿,到古镇方得将一颗悬着的心放下来,加之古镇地处天府之国,物产尚丰,于是相对轻松地在这里补充了一顿大餐,其中有一道豆腐,让锦衣玉食的皇帝感叹不已,念念不忘。因之,古镇的豆腐,也就名满天下。
这种传说的真实性,值得考证,但有美好的传说,不失为古镇一大趣闻。
古镇的豆腐、豆花,真心不错,自清末民初百余年来,是城市周边著名的品牌。
二十多年前,我为一青葱学子,周日访同学,午餐时间, 在古镇老街上觅得豆花面店一间。年轻的老板娘,在案头和灶台间忙碌,口中不忘招呼来往的食客。店内食客甚众,多为乡邻街坊,谈天说地,其乐融融。一碗豆花面,面条卧底,白嫩的豆花置于中,俏头覆其上。豆花嫩爽,有自然清新豆香,面条滑韧,俏头鲜美,细品还有炸脆的黄豆粒,咸鲜的榨菜,关键是量足,于古镇邻里,自是十分实惠。
又十年,听闻古镇改造,再访,拆迁已然进行中,主街道尚存。古镇人仍闲适地喝盖碗茶,打麻将,川陕大道上照例是川流不息,尘土飞扬。豆花面店还在原地,虽然旁边的数条老街已被拆得面目全非,店匾历十年风雨和烟火,已老旧黝黑了,却显出一份时间的厚重和岁月的沉淀。
慕名来品的游客和古镇居民众多,十分热闹。食客虽多了,味道却是没有变,老板做的是良心诚信生意。只是,年轻的老板娘,头染霜丝,已是中年大嫂,估计自己忙不过来,请了帮手。
再十年,途经古镇,心想着去看看。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早年属城郊的古镇,已是城市的中心,宽阔的大道,林立的高楼,飞驰的列车。若非导航和路牌的指引,还真不敢相信,这是记忆中的古镇。那些依稀的老街巷,小石桥,早已难觅踪影,余下尚未拆迁改造的地段,也被施工围墙遮挡。心下十分失落,找不到记忆中的古镇了。茫然地在街头游荡,努力想寻回一点过往的痕迹,功夫不负有心人,路边一牌,上书:原老街豆花面,搬迁至公路对面。
心中惊喜,加快脚步,循箭头所指方向而去。果然见面铺一间,宽阔的店面,洁净的厨房。午时已过,有些清闲,食客少许,厨房空荡,是原来的老店否?我探头张望,后堂走出一胖胖的大娘,容颜渐逝,还是原来的模样,只是历练得更加气定神闲。一番寒暄,感慨万千。
“你再来晚一点,豆花就卖完了,我们要收摊了。”
原来的味道,关键是,份量仍然和过去一样足。邻座大哥与我交谈,原本古镇居民,后搬新居,老母八十有余,念想这一碗豆花面,特地转三趟公交车而来。
“我们的豆花和面条,都是自己做的。豆子要买最好的,泡发的时候,还要把坏的一个个挑出来。手艺自祖辈传下来,都没有改变过哟!就是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要起来忙, 辛苦得很。”
吃一碗豆花面,这时候吃的就是一份放心、一份情感,味道自然更加浓厚。
想起来给老板娘拍张照片,“老都老了,还拍啥哟!”嘴上推辞,脸上却洋溢着十分的欢乐和自豪,“难得老顾客还记得我这家小店。”
这就是古镇一家老字号豆花面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