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赵径)为应对当前旱涝并存、旱涝交替、旱涝急转气候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市农业农村局按照“稳面、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及早谋划、及时部署晚秋生产,主抓再生稻,突出秋洋芋,扩大秋大豆,筑牢农业生产最后一道防线,确保全市粮食面积332.8万亩、产量124.4万吨目标任务完成。
再生稻是全市晚秋粮食生产的大头。利用良好的光温资源条件,市农业农村局在犍为县、市中区、井研县开展4万亩再生稻高产技术示范创建,重点抓好再生稻粒芽肥和发苗肥施用,头季中稻病虫防治,保证再生芽有效萌发。探索完善头季稻机收后蓄留再生稻技术,力争再生稻蓄留面积达到34万亩以上。
秋洋芋生育期短,采收时间长,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是全市晚秋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市农业农村局重点抓好秋洋芋脱毒早熟良种,带芽下种,增施有机肥。做好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深沟高埂垄作栽培、秋洋芋栽培技术。采取增种、套种,力争全市秋洋芋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
深入贯彻落实大豆振兴计划,依托耕地轮作休耕试点项目,重点抓好秋大豆适时早播,开沟排湿。积极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幼林果园套种大豆等模式,力争全市秋大豆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