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杨心梅
人物
余薇 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研室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乐山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高级访问学者。获“萨尔茨堡艺术节国际声乐比赛”金奖、舒曼国际音乐大赛声乐比赛金奖、全国文艺汇演声乐类金奖、“第四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比赛”教师民族组二等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四川赛区民族组银奖、美声组铜奖;获乐山市政府沫若文艺奖;被中国音乐家协会授予青年声乐拔尖人才;被泰国王室授予中泰艺术文化使者。
曾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上海音乐厅、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等多地成功举办独唱音乐会及专场音乐会;受国内外教育文化部门或相关组织邀请开展多场声乐学术讲座;受邀担任慕尼黑音乐大赛声乐评委、日本国际声乐比赛评委、韩国春川国际声乐比赛评委、中泰艺术文化节声乐比赛首席评委、中国音乐金钟奖分赛区评委、中国好声音分赛区评委、全国青少年综合素质测评考官。出版发行演唱专辑一张。
印象
第一次和余薇见面,是在一间山野茶室。穿着典雅的她斟着茶,在悠悠茶香中娓娓讲述她和乐山的缘分,恬静的画面仿佛一幅古典画。
第二次从别人口中听到她的名字,是对她满口的钦佩——前一天晚上刚刚在外地上完特色党课,便急忙乘坐飞机回到乐山,还拎着行李箱的她没顾得上休息,又匆匆忙忙赶去对接下一堂党课,像个女战士。
第三次相遇,则是有幸聆听了一堂她的特色党课,正如期待的一样,这堂浸漫音乐的党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她带领下合唱的《国际歌》,让人心潮澎湃。
每一次见到余薇,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在她身上,独立女性的坚韧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的歌声就像是一个又一个逗号,把这个时代最美的画面一一定格。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对话
记者:您不是乐山人,当初为什么会选择到乐山发展呢?
余薇:其实这件事情还是有一些机缘巧合。我和我先生是研究生同学,一个学声乐,一个学钢琴,虽然专业不同,但相互约定要到同一个地方工作。临近毕业,我们再次考虑这个问题,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同时接纳两个专业的学校。当时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正在招聘,这里作为我们求职的第一站。
来乐山面试,是我们第一次踏足这片土地。虽然那时候的乐山对我们而言非常陌生,但是第一次查看地图了解它就产生了好感——这里的美食、美景和闲适的生活节奏让人着迷。而且,比起我们读书的地方,这里的日落要晚将近一个小时。我们以前从来没想象过能够在晚上7点还能看到未晚的城市风景,觉得太奇妙了。
后来我们同时被乐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聘用,自然而然就开始了在这里的生活、工作,一转眼如今10年了。在这10年里,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家、孩子,也不断带着学生在音乐的道路上前行。偶尔回过头看看,觉得当初做出的是一个正确选择。
因为工作,我常常往返全国各地,但每隔一段时间,都会自然而然想回乐山,放空自己,重新出发。正是乐山这个轻松舒适的环境,让我产生了创作欲望,在这里写出了一些比较满意的作品。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将音乐融入党课?
余薇: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是某尖刀班的班长。他在家庭教育里常说,我们家的子孙后代都要服兵役,为国家做贡献。像我的父亲、叔叔,他们都当过兵。
不过遗憾的是,因为我的身高等原因,没能进入部队。但是在我看来,想要为国家尽自己的一份力,并不是只有当兵这一种方式。从学生时代开始,我一直追求上进,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如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以后,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常常思索自己能用什么方式来为国家的发展出力,当时就想到了通过音乐来展现祖国的发展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从一开始带着孩子们演唱,到后来参与慕课的录制拍摄,编写、排演反映时代变化的歌曲,再到萌生了以音乐讲述党史的想法,一步步成熟起来。从2019年开讲音乐党课到现在,我陆陆续续讲了数十场,影响范围从乐山到四川,再到全国。未来我还会继续讲下去,不断完善自己的课程体系,给听众带来更好更优质的内容。
记者:音乐党课有什么独特之处?
余薇:音乐党课是以代表各时期的经典红色歌曲为线索,进行党史教育的系列党课。相比于一般讲座式的党课,音乐党课的形式更丰富,也有一些互动和体验的内容在里面,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在一堂音乐党课中,每一个时期我们都会穿插当时的代表性歌曲,通过演唱、表演,让观众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党史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每一次党课结束,我们还会选择《国际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进行现场教唱,让大家不仅成为一名聆听者,更是这堂党课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