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风
“5·18”国际博物馆前后,很多地方开展了精彩纷呈的文博活动、采取务实惠民的措施,促使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感受文化魅力、聆听历史回声。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当前,我国在博物馆场馆设施建设、藏品保护研究、陈列展示开放、满足民众需求、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进步显著,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更多文博与审美的享受。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这个“大学校”里,能学到什么、怎么学,是艺术问题,也是技术问题。近年来,人们通过电视节目、网络平台等渠道,更加通俗地了解博物馆及其藏品。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上新了,故宫”,从“国家宝藏”到“国宝会说话”,从“博物馆之夜”到“唐宫夜宴”,一个个富有创意、充满创新的节目作品,让文博、文物走进了大众、贴近了需求,成为普及文博知识、传播文物价值的重要载体。事实证明,博物馆不是一个沉寂不语的建筑,而是会说话、能说话、说得好话的“讲师”,告诉我们史之所来、将至何往,启迪人们昨之何兮、今之何在、明之何归。
文物好,文博兴。文明文化博大精深、文博事业欣欣向荣,归根结底源自文物散发的独特魅力和独有价值。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才能让我们的优秀文化不断发扬光大。保护文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让更多的文物“活”起来进而“火”起来,才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基础上留住历史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