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21年05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峨眉山“雕龙隐士”的慢时光
陈正松和他的龙头拐杖
张波
陈正松(右)和儿子陈再兴雕刻中
栩栩如生
游客驻足观赏
工艺独特
造型各异的龙头拐杖
雕刻工具
精美的摆件

  ■记者 张波 文/图

  峨眉山市黄湾镇万年村,有一条游客前往万年寺必经的步行道路。路过道旁几间低矮的平房时,很多游客都会驻足停留,看陈正松老人细心雕琢龙头拐杖。

  自古民间有高人,陈正松虽然生活在农村,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技能,渴望通过手艺改善生活。40多年间,他雕刻了上千根龙头拐杖,一根拐杖曾卖出3000元,他也被村民们称为“雕龙隐士”。2013年,龙头拐杖被列为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旬老人和他的上千根龙头拐杖

  近日,天气晴好,记者来到万年村三组陈正松的“工作室”。几根木头,五六十把工具,家中这方小小的角落,构成了陈正松广袤的龙杖创作天地。

  83岁的陈正松脸色圆润,身板硬朗。只见他戴着老花镜坐在桌前,布满老茧的双手紧握刀具精心打磨着一根木头。目之所及,手指娴熟地变换着角度,而一个“龙头”的形状正慢慢显现。化腐朽为神奇,陈正松的手艺令人眼前一亮。

  如今,手工龙头拐杖艺人的身影已经消失在峨眉的街角巷尾,而陈正松的坚持与执着,更是显得如此可贵。

  见记者到访,陈正松把室内的龙头摆件放到室外的摊位上,并把镇店之宝——9个龙头的拐杖固定在店铺外的一个木墩里。路过的游客也停下急行的脚步,细数盘踞在拐杖上的龙到底有几条,并纷纷拍照留念。复杂的纹路和传神的形态,让人感叹龙头拐杖的技艺之独到。

  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陈正松雕刻了上千根龙头拐杖,其中没有两根完全相同。并且,他还在传统单龙龙头拐杖的基础上,雕刻出双龙、五龙、九龙等多龙龙头拐杖,并在拐杖中融入灵猴等峨眉元素。“单龙龙头拐杖主要刻画龙的神态,而多龙龙头拐杖则着重表现龙身相互缠绕的样子。雕刻的龙形越复杂,工具越讲究。”陈正松介绍,在雕刻中,他感到先前的工具已经不能满足雕刻需求,便亲手打造属于自己的工具。时间一长,陈正松的雕刻工具“蔚为壮观”,单是摆在工作台上的就有几十把,其中很多工具他自己也叫不出名字。

  一气呵成的民间手工艺

  上世纪80年代,峨眉山风景区旅游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居住在峨眉山的陈正松发现了商机。“那时有个姓李的雕刻师雕刻了一根龙头手杖,卖给一位外国游客,卖了30元钱。”这让当时做木工活的陈正松有些震惊:“我当时一天的木工工资是2元2角,他一根拐杖就挣了我半个月的工资。”

  此前,农民出身的陈正松还做过铁匠、石匠,有手艺的陈正松决心自学龙头拐杖。他到峨眉山中寻找楠木、李木、灌木的枯枝,砍伐后经过煮制、晾晒、烤干,让木头的形状得以固定,再从中挑选一部分用作雕刻拐杖的材料。他利用木材的天然形态,经反复思考、精雕细琢,最终打造出每一根都不尽相同的龙头拐杖。

  陈正松在漫长的时光中,将手艺练得出神入化。雕刻前不画稿,而是直接下刀,一气呵成。“刻了40多年,如今拿到一块木头,看一眼形状和天然纹理,就知道适合雕刻什么样的龙头。”陈正松说,龙和凤都没有准确的形态和图案,每个人对龙凤的认知也不同,他便从房屋建筑、民间传说中收集素材,形成自己内心“龙”的形象。过路的陕西游客,看他痴爱雕刻龙头拐杖,回家后为他寄来《龙凤谱》,让其对龙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

  父子携手踏歌前行

  作为峨眉山特有的手工艺品,龙头拐杖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深受游客欢迎。陈正松的龙头拐杖每根售价大约200元,一些外国游客对龙头拐杖特别感兴趣,通常一买就是好几根。“曾经一根九龙龙头拐杖,卖了3000元。”陈正松回忆往昔,脸上挂着笑容。他说,很多人将他雕刻龙头拐杖的照片传到网上,网友纷纷点赞,他还曾一度成为“网红”。

  然而,跟一两元一根的登山竹杖比起来,普通游客对龙头拐杖还是会“望价生畏”,手工艺品在市场面前遭遇瓶颈。陈正松记得他当年拜师学艺时,峨眉山雕刻龙头拐杖的师傅有二三十人,到如今只剩下他一人了。

  “我只想把自己最满意的作品留下来,而不是卖掉赚钱。”今年“五一”至今,店铺的收益不到2000元,虽然自己能够守住这份“清贫”,但眼看这门手艺即将失传,陈正松不免心生担忧。

  “现在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以往可以雕刻一整天,如今坚持五六个小时便感觉力不从心。以前是眼到手到不了,如今是眼手都不行了。”曾经有位父亲带着儿子来学艺,当他们得知雕刻需要匠人根据原木的形状进行设计,一根木头全凭想象落刀,如不懂绘画,不通木工,手起刀落间便是手也受伤,木头也毁了。“不好学。”留下三个字后,父子俩便匆匆离去。

  除了这对父子,陈正松也曾手把手教过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但是没有人能耐得住这份寂寞,守得住这份本心,因此也无法入门。

  如今,守在陈正松身边的小儿子陈再兴,在多年的耳濡目染下,对龙头拐杖制作从不会到会,再到现在与父亲一路踏歌前行。父子二人用坚持和守候,诠释着平凡岁月里的别样人生。

  值得庆幸的是,黄湾镇政府对龙头拐杖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利用旅游资源普查工作的契机,拍照、录像,记录原始资料,为具体保护打下基础;加强宣传教育,对龙头拐杖列为非遗名录的消息加大宣传,提高全镇人民的荣誉感和保护力;利用四川三大文旅盛会等契机,推荐陈正松携作品参加展出……龙头拐杖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文化
   第03版:海棠
   第04版:镜头
陈正松和他的龙头拐杖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
一首彝家“情歌” 一幅民俗“画卷”
国际博物馆日 文博魅力在招手
公告
报头
乐山日报一版要闻01陈正松和他的龙头拐杖 2021-05-23 2 2021年05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