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丹
昨晚,又梦见奶奶。这是她走后小半年里第5次梦到她。好像约好似的,每月咱们都在梦中相见,从未间断。这让我觉得她仿佛从未离开。可现实告诉我,她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及众多兄弟姐妹们从此没有了奶奶或外婆。
奶奶走时,92岁,在这熙来攘往的万千日子里,拼叠了她平凡而壮阔的一生。
记忆中有奶奶的情景,已经是我读小学时。那年暑假,我去到她家,平时身体极好的我,突然犯起病来——上吐下泻。一时没忍住的我,把污秽物吐在了离垃圾桶几步之遥的地上。原本以为会得到关心,却被奶奶劈头盖脸一顿骂,心瞬间沉了下来。加之那段时日,每次奶奶做好吃的,总是先给表弟表妹们吃,比如吃个凉拌海带,一定是表弟表妹先尝味道;又比如吃个鱼,最后轮到我吃时,是表弟妹们吃剩下的刺,我不知道那时的她是何种心态,只是当时的我,感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从此对奶奶,开始心生怨念。
就这样,不咸不淡又相安无事地到了我读高中。那时的我因为父母外出务工,无家可归,每到放归宿假,也经常会来到奶奶家。那时的她,早已满头白发,但身体还算硬朗。她时常去捡柴,原本的两间厕所,总有一间被她装满了柴火。一整栋楼的人也总会被她的烟熏火燎熏得咳嗽连连,但她却总是乐此不疲,改不掉那节约的“毛病”。那几年里,靠着她捡柴,在那间逼仄的厨房里也诞生过不少美食,对她的怨念在食物的刺激下,慢慢变弱了。
白驹过隙,一转眼已是2007年。那一年我读大二,“五一”,奶奶因病手术住院。作为孙女的我,回老家探望,并在病房守了两夜。那时的她,因为疼痛,整晚呻吟,看着印象中那高大的身影在病床上如小孩一样蜷缩着,尤其医生还断言,即使能顺利出院也要做好近两年她将离开的心理准备,我的心莫名地揪在一起。给零花钱、买零食、买鞋子、照顾孤寡老人、给乞丐送食物……这些暖心的场景如电影般开始在脑海回放,此时,对她由怨念转为心痛、敬意、不舍。
2009年,我大学毕业,来到了奶奶生活的小县城。相处得越多,我对她的了解也越多,对她的崇敬之情也越发多了起来。
她还是一如既往地节约、善良。一件衣服她可以穿到补丁打了一块又一块;炒过菜的锅她会加水煮开作为食物;然而就是这样的她,却会在寒冬腊月,把自己的新衣服脱下给卖菜的老人,然后自己单薄着身子回家;还会在面条里摊上炒鸡蛋满城寻找那个可怜的盲人……每次去她家,永远不会让你空着手离开。从吃的面、糯米、绿豆、麻糖、皮蛋、南瓜籽到用的被子、垫絮、书包、盆、碗……凡是她认为你用得到的,最终都会成为你手里的。结婚十余年,家里从没买过冰糖、白糖。
每次去看她,她总是会拉着我的手,“幺儿”“幺儿”喊个不停;每次去看她,她总会一直叫我吃东西;每次去见她,她总会夸赞我听话懂事;每次去看她,她总会说“娘娘”(孙辈对她的称呼)没用了,你不要见我的气;每次去看她,她总会告诉我要对父母好、对婆婆好……每次去看她,可我已经好久好久没去看过她了,从最初的一周一次,到半月一次,再到一月一次,慢慢地,因为工作、因为生活,我看她的次数越来越少,她却总会跟姑姑说,“我知道她忙。”曾几何时,我总是教育孩子们“子欲养而亲不待”,可我,却活生生地给他们上了一堂“示范课”。忙,这是一个多美的借口啊。
就是这样一个心地善良的老人,在2020年12月10日,也终究没有熬过那个寒冷的冬天,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由起初的不敢置信,到现在看到那袋快要见底的白糖、那包所剩无几的冰糖时,我知道她真的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