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建华
边城是西南边陲四川小凉山腹地的一个小县城,群山环绕,山清水秀,曾经交通闭塞,但充满活力。一条马边河贯穿全境,清澈的河水静静地流淌了千万年。我们也习惯地叫马边为边城。
边城的全称是马边彝族自治县,面积两千三百平方公里,在西部并不算很大,刚好与我老家浙江省诸暨市的面积一样大小,人口二十三万,在西部也算不小了。在广袤的云贵高原彝区,说起马边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但一说“孟获拉达”,大家都知道。“孟获拉达”是彝语,意思就是马边河,因此,马边的彝语也就是“孟获拉达”了。
而我的人生之路,就在这曾经交通不便但山清水秀、充满活力的边城驻留了三年。
因为脱贫攻坚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我们从东海之滨的江南水乡,来到这小凉山彝区。三年前的四月,响应组织的号召,肩扛着一份责任和期待,胸怀着一份激情和豪迈,在短短的一周时间里,交接完工作,惜别父母妻女,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西行的征程。记得踏入马边土地的那天,我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信息:“一场说走就走的援建挂职,马边彝族自治县,三年,亲历见证发展…….”
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伴随着这永不息止的马边河水,缓缓流过。三年前父母的叮嘱、妻女的眼泪还历历在目,而今,又是一年春暖花开,漫山遍野的油菜花,一如来时烂漫开放,而我也即将完成任务,收拾行囊,带着一份历练和沧桑,带着一份欣慰和自豪,更带着一份永远美好的回忆和牵挂,东归故乡。
梦
梦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因为许多梦无法解释。我自认为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从不信宿命论,但在马边援建,却让我总是在不经意间想起四个字:命中注定!因为曾经梦见,梦中就已经与边城缘定三年。
到过马边援建的同志,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辈子做梦也不会想到,会来小凉山彝区挂职帮扶。许多人也都曾经笑着问过我:做梦也不会想到吧,到这个地方来当三年干部?而我也会笑着,一本正经地告诉他们,梦到过的!因为我是真真实实地做过这样一个梦的。
梦是前几年在绍兴工作时做的。梦中我到了四川一个少数民族县里挂职当副县长,县长是少数民族的,高大英俊,好像有点黑,但没记住相貌。第二天早上醒来时,觉得这个梦好奇怪。也许是组织部门曾经多次征求我个人意见外派挂职援建,但由于各种原因都未去成的缘故吧,心中一直有这个外派挂职情结纠缠,因而会做这样一个梦,但四川并不是当时浙江结对援助的省份,绍兴也没有外派干部在四川挂职,所以觉得这也只是一个梦。正因为如此,所以也记得做过这么一个到四川少数民族地区挂职的梦,而且肯定是在绍兴工作时做的。此后梦也就忘了。
我是2018年4月28日到马边报到的,第二天就是“五一”小长假,按照浙江省委组织部统一要求,三天假期就地熟悉情况,县里主要领导都放假回城了,因而都没见上面。节后上班第一天,去向县长报到,走进他办公室,一见到县长,那个曾经做过的梦突然一下子就闪现出来,如灵光乍现,我竟一下子怔住了。县长就是彝族的,高大英俊,感觉有点黑,当然,实际上他并不黑,只是因为穿了一身黑衣裤感觉有点黑而已。此时此刻,梦中的县长、挂职的少数民族县城,现实竟然与梦境神奇地巧合了!
而现在,我却是真实地踏上了这片梦中的土地,即将用三年的时间,参与马边艰苦的脱贫攻坚战。用三年的时间,感受马边,体会马边,品味马边。
城
城依山而建,河穿城而过,这就是马边县城。
马边是一个彝汉共居的地方,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小凉山腹地。马边自古就是四川进入凉山的北大门,往南就是大凉山彝区,往北则是成乐平原汉区,因此,马边也是南丝绸之路古彝走廊的重要节点,曾经有过“西南边区之中心,汉夷贸易之总枢”的地位。马边也有许多历史传说,当年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征讨大军中有一路就是通过马边南下的,在马边打过仗,而孟获就是当年彝族人的首领,马边现在还保存着当年的古战场遗迹。
马边县城始建于明万历十七年,即公元1589年。建城前,县城所在地叫赖因寨,因为扼守南北交通咽喉,地理位置特殊,因而一直就是大小凉山最著名的寨子之一。《马边厅志略》中曾对赖因寨如此记载:“莲峰东峙,天马西临,伏象居其南,飞凤翔其北,带湖水以为城,控夷疆而作镇,界接雷屏,路通犍乐”。
关于马边取名的出处,进马边时,曾经问过同行的当地干部,他说可能是因为在马湖的边上,所以取名马边,旁边的峨边彝族自治县就在峨眉山边上,所以取名峨边。马湖是现在凉山州雷波县的一个高山深水湖,风光秀美,也是当年大小凉山彝区管辖统治机构治所。乍听也有道理,后来到马边看了相关资料,才知道马边之名的真实出处:明万历十七年,明朝政府为了统治管辖需要,增设“马湖府安边厅”,派四品官员汪京担任安边厅同知。同时,在境内建立军事组织,以“马湖府安边厅”的简称命名,谓之“马边营”,列兵两千,设守备,“马边”之名由此而得。马边县城也在当年兴建完毕,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马边县城依山傍水而建,县城其实是建在马边河的峡谷中,也就是原先赖因寨的位置。当年的县城只是很小的一块地方,一直到本世纪初,也还是那么大一块地方。到马边后曾经看到过上世纪初和八十年代的县城照片,依河而建,城建在河的西边,河滩边上就是一片老建筑,感觉就是一个大山里的古老村落,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但也让人感觉到一份恬静和秀美。可以想象,上个世纪前,在大小凉山的崇山峻岭中,有这么一座县城,青山绿水环抱着,也可以算是一方世外桃源了。而今,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当年的古城建筑早已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城。
在绍兴时,曾经简单地查看过马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资料,但没留心马边的县城,到了之后大大出乎意料,与我想象中的国家级贫困县的县城大相径庭。
县城的道路不宽,但很干净,两边店铺林立,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现代商贸气息很浓。城里高楼大厦不少,虽然谈不上鳞次栉比,也还远不能与东部城市相比,但行车目及之处,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发展得很不错的县城。城中的几座桥很有特色,也让人印象深刻,北门桥、廊桥、彩虹桥、南门桥、红旗桥,由北往南,在马边河上依次展开,形状各异,兼具通行和景观职能。后来也逐渐了解到,马边县城目前是大小凉山彝区建设得最漂亮的县城之一。从县城的新老照片对比中也可以看出,这是近十年来的建设成果,足见马边发展变化的日新月异。
平心而论,马边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差东部地区二三十年,但三十年前,绍兴下辖县市中县城建设却没有现在的马边这么现代化。这得益于近几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央和地方各级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持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全社会的帮扶力度也越来越大,马边的经济社会发展才开始慢慢加速。其实,马边县城的建设发展,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刚到马边时,有一次坐三轮车,车夫看我讲普通话是个外地人,很热情地向我介绍马边的县城,其中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马边县城能有今天这么漂亮,真的要感谢我们的郭书记!车夫口中的郭书记,就是马边县的县委书记,2011年从乐山市级机关调到马边当书记,因为国家级贫困县不摘帽主要领导不能调离的规定,到如今已经在马边一干就是十年了。一个普通百姓口中的一句发自肺腑的心里话,让我这个来自东部发达地区的基层干部感到一丝震动,感触很大,也引发我更多的思考。其实马边县城的建设发展,是马边近年来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集中展示和真实写照,也凝聚着马边干部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马边的夜晚很热闹。在绍兴,一般到了晚上九点以后,大街上就基本没人了,东部大多数城市也都如此,而在马边,九、十点正是最热闹的时间,大街小巷店辅都生意兴隆,喝茶的,打牌的,喝酒的,烧烤的,到处都是生活的气息。记得到马边后的第一周,因为集体宿舍无法调整,暂时先住在磷都大酒店,这也是当时马边最好的酒店了,房价每天两百元左右。习惯于在绍兴工作时的作息时间,早早就休息了,但每天到晚上十二点之后,总能听到外面一阵阵嘈杂声,后来一问才知道,这个点在马边还是热闹的时候,许多人还在嗨皮。
去四川前,听说过四川城市的休闲和生活的悠闲,但是在小凉山腹地的一个县城,切身感受体会,还是不免感慨。其实,这又何尝不是马边老百姓幸福生活的一种方式呢!
山
山水彝乡,秀美马边,这是马边的宣传语,也是马边的真实写照。
马边是山的世界。在这里,每天看到的,除了山,还是山。用崇山峻岭、群山绵绵来形容马边,一点也不为过。大小凉山有一句俗语,叫“小凉山山高,大凉山山小”。我曾经去过西昌,见到过大凉山的山,感觉那边的山也并不小,但普遍山体较大,坡度缓,因而有很多的草坡和开阔地,而马边的山单体都比较高,巍峨挺立,绵延不绝,山与山之间很多悬崖峭壁,绝美风景也由此而生,这或许是两地之间山的最大区别。我理解“小凉山山高,大凉山山小”这句话的意思,指的应该不是山的海拔,而是山的嶙峋。其实马边境内最高的山叫大风顶,也是一个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海拔4100多米。
马边的山很秀气。工作这么多年,我到过全国的绝大部分地方,见过各种类型的山,所以也老是喜欢拿马边的山与它们对比。其实,马边的山也不失粗犷之雄美,但更多的还是秀气,因为马边的山终年都是绿的。这一点与我老家的山是一样的。马边的森草覆盖率是79%,足可以说明问题了。曾经有绍兴的一位好朋友,做林木园艺工程的青年企业家,提出想出资到马边来建慈善公益林,增绿扶贫,并且已经在同是绍兴结对的四川阿坝开展了类似项目,我笑着答复他不太可行,因为地形地貌气候山况都不一样,马边的山基本上都已经是绿的了,实际情况是确实也拿不出成片的几百亩甚至上千亩的山地来。去年,这位朋友到四川,去了阿坝又专程来马边,一路翻山越岭,看到了马边的山,他也笑了。
我一直觉得,四五月的马边是最美的,因为山上的珙桐花和高山杜鹃争相绽放了。看珙桐花和高山杜鹃是要进山的,它们都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上。珙桐被命名为“中国鸽子树”,花是白色的,蕊是黑的,因其花形酷似展翅飞翔的白鸽,俗称“鸽子花”,那种白是非常纯洁无瑕的白,一树白花在微风中轻轻飘动,姿态各异,犹如一群白鸽漫天飞舞,美轮美奂。高山杜鹃开花要比珙桐早点,都是野生的,五颜六色都有,以红色、粉色为多,花朵是一簇簇的,或点缀山坡上,或间杂树丛中,美不胜收。在马边,看珙桐花和高山杜鹃最好的地方是大风顶、三河口金家沟药子山和大竹堡仰天窝,大风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山严格管控,因为里面还栖息着几十只野生大熊猫。马边有两个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除了珙桐之外,还有一个是桫椤,应该与蕨类是同科的,但很高大,在县城去民主镇的公路两边就可以看到,都是“植物活化石”。而大熊猫则是“动物活化石”,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肯定是看不到的,但在马边,却是真的遇到过野生小熊猫,可以说是邂逅。去年四五月份,带越城援马边的老师医生们到三河口金家沟药子山看珙桐花和高山杜鹃,车行到半山腰时,前面带路的车突然停了下来,下车后才发现路边有一只野生小熊猫,看到车后正悠哉悠哉地往山沟里爬,可能是它这辈子也从来没见过人吧,应该还有些好奇,当随行人员“嘟、嘟”地叫它时,还不时地回头看,这一回头,也就让我们看到了它的真面目,确实是小熊猫,憨态可掬。
马边的山是经常在云雾中飘的。地理环境所致,马边气候多雨潮湿,晴天不多,但不论晴天阴天还是雨天,同一座山不同的景,一样的美。尤其是阴雨天,山在雾中忽隐忽现,雾在山间似水流淌,仿佛人间仙境。马边县城中有两座山,东边的莲花山,西边的炮台山,就经常弥漫在飘动的云雾之中,更映托出县城之美。在马边,到处都能看到云山雾海。经常陪客人到小荣丁高山有机茶基地参观考察,那里是看山看云的最佳去处,坐在茶树遍地的山坡阁台上,品一杯新茶,看远近青山绿水,云蒸霞蔚,那真的是人生惬意。
山是马边的躯,水则是马边的魂。也正是因为有水,马边的山才更秀气。马边自古就有“金山银水”的美誉。由于长江水系源头保护和交通不便等因素,马边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发展更是落后,但这从另一方面也保护了马边的山山水水。经常下乡进山踏看项目基地,那山涧中潺潺欢淌的溪水,一看就是甜的。
马边河是马边的母亲河,南北贯穿全境,犹如一条彩带,在小凉山的崇山峻岭中飘拂,串起了马边的山水风光,也托起了一个秀美马边。
因为工作需要,经常上山下乡,跋山涉水,我们的脚步踏遍了马边的山山沟沟、角角落落,也因此赏遍了彝乡的山山水水,时常为身边的这份美而惊艳不已,留连忘返。在马边有好几个地方,森林里的负氧离子达到两万以上,徘徊其中,空气是甜的。
路
路,曾经是马边发展的桎梏,也曾经是马边的千年之痛。
在马边,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交通。深刻,缘于其之鄙,叹于其之累,更喜于其之变!因为交通不便,马边曾经在大山里闭塞千年,改革发展的脚步也因此在这里滞缓减速。而近年来,马边内外交通的大力投入和快速改善,也让马边的脱贫攻坚变化日新月异,更为乡村振兴铺设了快车道。
关于路的记忆源头,就是2018年4月底第一次进马边,从乐山市区出发,整整走了近四个小时。起初还有一段高速,从犍为南下高速后,很快就进入了山区。那山里山、弯里弯,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群山绵绵、蜀道逶迤。那天是个晴天,一路上的风景其实还是不错的,小凉山的春天也很美。因为即将到一个全新的环境工作生活三年,而且是参与脱贫攻坚,因此对村落、行人等沿途景况,还是抱着一丝好奇,应该还带着一丝兴奋。一开始还能与接我回马边的同志边聊天边看手机发微信,慢慢地就不行了。我是不会晕车的,但轿车的速度一直很快,在快速的上山下坡的左转右拐中,我已经有了头晕的感觉。
山路上工程车辆不少,都是马边支线高速施工项目部的,好几个路段车就明显开不快了。在一个下山转弯处,有一辆货车开到了路边小树林里,幸好只是车头扎进去了,但车身横在大半条路上,就把交通堵上了。司机开玩笑说,这个货车驾驶员肯定又是外地的,不熟悉当地路况,不习惯山里这种只有二三十度的下坡转弯,这条路上这种状况经常发生,司空见惯了。最后我们的小车凭借司机高超的驾驶技术,从货车后面仅留的一点空间钻了过去,被堵的时间还不算太长。一直到进入马边县境内,从雷打石开始,沿着马边河行车直到县城,路面平坦起来,但转弯还是很多,有几个路段还有巨石突兀在外,两车交会还得避让。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路上络绎不绝的载重大货车。马边拥有全国排名第四的磷矿储量,运输自然也就繁忙了,北上出山的都是盖着帆布装满矿石的,而开回马边的大多是空车了。许多时候,十几辆甚至几十辆大货车排队鱼贯而行,蔚为壮观,也是国道线上的一道风景。但对赶路的小车来说,则是另外一番感受了,本地驾驶员早已习以为常,而且由此练出了一身武艺,但对外地驾驶员来说,则是叫苦不迭了,所以国道线上也老是出车祸事故,因为只有来回两车道,交通就堵塞甚至瘫痪。超车可是一个技巧性很强的活儿,我的驾驶员杨师原先就是开大货车拉矿石的,路况熟悉,车技一流,倒也让我免受不少痛苦。
后来国道线经常滑坡或修路交通阻断,常绕道走另一条当地俗称“芹菜坪”的山路,偶尔也向东走荍坝经屏山中都到乐山,但每一条路都得走三个多小时。在马边工作的三年时间里,每次进出马边,就在这山路上颠簸。
其实马边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制于进出交通的不便。去年的最后一天,马边举行了隆重的仁沐新高速马边支线通车庆典,元旦零时,马边支线正式通车,马边也终于结束了没有高速的历史。元旦节后回川,从乐山返回马边,第一次走高速,只要一个多小时就到了,那感觉真的就是一个字:爽。望着山林中忽隐忽现的348国道和“芹菜坪”“零公里”,不免感慨万千。现在,马边的第二条高速——乐西高速正在加快建设中,第三条高速——峨屏马高速也在开展前期准备,铁路和直升机机场已列入“十四五规划“,希望之路正在延伸,腾飞的翅膀羽翼渐丰,未来马边的发展让人充满期待。
除了进出大交通,马边县域内的交通建设也是如火如荼,变化日新月异。记得正式上班后的第一个双休日,县里三河口乡发生山体大滑坡,作为值班领导,赶去现场竟然走了三个半小时,而且是调用了越野车,那一路坑坑洼洼,让人回忆起三四十年前,老家诸暨当时的乡村道路。而现在,再去三河口乡,只要一个半小时就到了。越马东西部扶贫协作有一个高卓营养猪场项目,主要是为了扶持所在村集体经济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第一次去山林深处实地查看养猪场选址,从县城到场镇一个半小时,从场镇到汽车可以勉强开到的路尽头一个小时,一路都是翻山越岭,然后再走一个半个小时的山路,尽是淤泥,足有二十公分厚,深一脚浅一脚的。而现在再到养猪场,全程只要一个多小时就够了。类似的许多项目,当初选址时,都是没有路的,现在通村路通组路,或者是产业道路,都已修通,而且都是水泥硬化路。
路,承载了马边人民的期盼;路,也凝聚了马边干部的付出和心血,甚至是鲜血。马边有不少干部因为路而倒下。2016年3月8日,乐山市公路局和马边县交通局的七名干部职工,在现场勘察研究峨马屏高速线路时,突遇巨体山岩轰塌,壮烈殉职。后来听参与抢险救援的一位领导讲,当时家属们是凭他们早上离家时身穿的衣服认领的遗体,灾祸现状之惨烈,令人闻之唏嘘。2019年10月17日,马边举行“不忘初心,脱贫奔康”扶贫日公益晚会,四幕演出中有一幕题目就是“路”,讲了这个故事,缅怀英雄,激励后人,当时看着播放的大屏幕,忍不住泪流满面。
缘
缘来缘去,缘起马边;缘聚缘散,缘定马边。
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使命,我们在边城相遇,共同奋斗,携手前行。也正因为这个目标和使命,注定我们是马边河畔的过客,目标实现了,我们的使命也就完成了。我们终将带着一份欣慰,带着一份自豪,迎着东边的晨曦,踏上归乡之路。边河作证,我们曾经来过,这里,有我们此生永远的记忆,永远的眷恋。
东西部扶贫协作,是一项政治任务,对于东部来讲,更是一份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因为是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的压力一直很大,可以说是任务繁重,要求很高。工作也是边熟悉边探索边谋划,慢慢地就理出了头绪,进入了正轨,并迅速打开了局面,自己觉得进入角色还是很快的。其实当干部在哪儿都是一样的,都需要用心用情,老是开玩笑,我们是干部,服从组织安排,我是东部县市区的常委,组织上一纸调令让你到西部县市区当常委,你也得在最短时间内熟悉工作并抓出成绩。当然,也有一个因素,自己觉得豪情之下,仍胸怀一份激情。
马边是全国八百多个国家级贫困县之一。2019年年底,马边顺利通过脱贫攻坚考核,去年2月,正式摘帽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马边的贫困落后,究其根本是因为历史的原因。解放后,马边从奴隶社会一下子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一步跨千年”。脱贫摘帽和高速通车,则是马边的第二个“一步跨千年”。在马边三年,我们是发展的亲历者,我们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其实,在边城,身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并不是很明显。一方面,是因为马边的环境地貌、植被生态、气候温度,都与绍兴相差无几,区别大的无非是马边多阴雨天,湿度大,同时,饮食偏麻辣;另一方面,也是源于马边当地对我们外来帮扶干部和专技人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在马边,我们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关心发自内心,而且是一种氛围,无论对我们干部,还是对越城来的老师医生,也不论是汉族还是彝族。在马边,老师医生们上街采买,摊主一听说是越城来的,格外热情,还一个劲地说感激,计价还价自然不用,比当地人购买肯定便宜,这份朴实,也时常让我们心生感动。
记得到马边第一年的一个周六,与我一起从越城来马边帮扶三年的干部刘伟,刚结束结对帮扶的劳动乡福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入户走访,在村口国道旁公交车站等车回县城,恰好县委郭书记也下乡回城,坐在车里的郭书记突然发现刘伟在等车,连忙让驾驶员停车,这时候车已经开出大老远一段路了,又调头把刘伟接上了车。同样的情形,竟然有两三次。这就是一位县委书记对越城帮扶干部的关心,更是一位长者的情怀。
去年8月底,越城区选派了12位优秀青年老师,组团到马边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教育帮扶,接送车需要在县城边上的一个加气站加气,当时已近傍晚,加气车早已排起了长龙,当听说车上是越城来支教帮扶的老师时,排队的驾驶员们都主动请接送车优先加气,这着实让车上已经颠簸了三四个小时的老师们感动不已。
爱是相互的,我们付出真情,我们也收获了尊重。
在马边三年,我们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东西协作”,什么叫“越马一家亲”。“马边所需,越城所能,全力以赴”。三年来,一百多位越城和绍兴的干部、教师、医生、企业家,按计划逐批逐期,不远千里来到山水彝乡,开展了至少为期一个月的帮扶,为马边的脱贫攻坚奉献力量、添砖加瓦。有多位老师医生三年内两度申请援彝帮扶,更有越城区的两对教师夫妻,先后分别带着女儿、儿子,连续三年,爱心接力,举家援彝支教,谱写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扶贫的传奇。
脱贫攻坚帮扶是全方位的,在马边,除了抓产业扶持、企业招引、劳务协作、携手奔康外,我们共同打造了志智双扶的系列品牌,依托东部教育资源优势和绍兴独特的名人资源优势,先后创立了“鲁迅班”、“元培班”、“树人班”、“阳明班”、“陆游班”,建设了鲁迅讲堂、元培讲堂、阳明讲堂,把微缩版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搬到了民建小学;我们也共同建设了县人民医院尿毒症治疗中心。在马边,工作是辛苦的,并不亚于在绍兴时,尤其是在推进各项具体工作时,因为我们是在参与脱贫攻坚;在马边,工作也是幸福的,除了被关心照顾外,我们更有一份成功的获得感和喜悦感。我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叫“大爱无疆”,而病患们的真诚感谢、孩子们的灿烂笑容、市民们的尊重关爱,就是对我们付出的最好回报。
这就是缘!“一段援彝缘,一生越马情”。这份缘,这份情,不仅仅是于马边,还有我们这个团队。在绍兴,我们素未谋面,可能这辈子没有交集,而在马边,我们朝夕相处,共同在脱贫攻坚的战壕中拼搏。我们是援友,我们更是战友。不论援马时间长短,这份情,会天长地久,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终生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