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硕
乐山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川菜的重镇,由于开放的地理特征和长期的移民历史,其美食融会各地之长,烹饪方式独特、味道麻辣鲜美。一个城市里面,越是人口密集的地方,美食越多,像清末及民国时期,乐山著名美食就是以商业繁盛、人口聚集的较场坝、大小什字为多。
较场坝片区,有主营玻璃烧白,兼营银丝细面、米线、汤圆等小吃的“宝华园”,上世纪30年代位于较场坝,1942年迁到东大街;以豌豆粉丝肥肠汤闻名的“游肥肠”,从咸丰年间起就位于较场坝箱箱街;盐关街四圣宫对面的“永善公”,豆花非常有名,凉拌白肉、腊肉、香肠也很有特色;较场坝东、凌云门外临江的“三江饭店”,也以豆花饭出名……
大小什字片区:泊水街北头的包席馆子“天一家”,经营以河鲜为主打的川菜;土桥街有杨家开的“正味斋”,还有知名面馆“如意轩”;学道街上有以蟹黄面、杂酱面闻名的“双和园”;鼓楼街“杨双喜鸡肉店”的白斩鸡远近闻名,店铺在“八一九”大轰炸中被炸毁,后来建起简易木屋复业;在玉堂街街沿上有周贵明卖的“掌盘鸡肉”,能与双喜儿白斩鸡媲美;抗战时期,玉堂街还出现了外来馆子——江浙来的五芳斋……
想来有不少武大师生享用过以上美食,不过学生钱少,不可能经常进馆子、吃荤腥,而且很多美食店铺不在上学、放学路上,故学生们的文字中没有太多记录。他们记录最多的是校舍和宿舍附近的小店小摊卖的小食。在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乐山的回响:武汉大学西迁乐山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和台北市国立武汉大学校友会编印的《珞珈》期刊上,众多文章记录了武大学生记忆中的乐山小食店、小食摊。
文庙本部东侧的叮咚街是武大学生往来最多的一条街道,自然小贩、小店聚集。月咡塘广场左边往叮咚街走的石阶旁,有一个“永远坐在那里的老头”卖烤番薯。学生常买一个番薯,握在手里,回宿舍再吃。
叮咚街口有一家卖豆腐脑的小店,是武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店家是一个胖胖的老头,慈眉善目,系一条白围裙,洗得干干净净。店内靠壁安放了三张木桌,桌面打磨得光滑整洁。墙上贴着花花绿绿的纸条。其中一副楹联颇引人注目:“饮食关系生命,休贪颜色好看。”豆腐脑一般都用小碗,这家店却用盛汤的大碗。当时武大的学生伍一民回忆:“白色鲜嫩的豆腐脑上面有油酥黄豆、榨菜碎末、花椒粉,淋上红辣椒油,再撒点绿色葱花,色、香、味俱全”——这碗半个多世纪前的豆腐脑,竟与如今无二。据说,学生们路过此店,常常抵挡不住它的诱惑,情不自禁地走进去吃上一碗,外省同学一进店便向店家打招呼“辣油少放”。不仅文庙本部的学生喜欢吃,住在高西门外理工学院的同学也常结伴前来。
在嘉乐门大街转弯处有只设夜市的担担面摊,卖蒜泥面和红油抄手。龙神祠二舍和兴发街五舍的学生近水楼台,时常光顾。几十年后,武大学生蒋宗祺仍念念不忘这麻辣美味:
“每当临睡之前,邀约二三知己,往摊头一站,来上几碗蒜泥面或红油抄手,吃得满头大汗,浑身舒畅,却也自得其乐!到如今,我还对此回味无穷,只是千里迢迢,难以再履旧地,重享佳肴了!”
在乐山会江门旁边有一家名为“城边豆花”的店铺,门面很小,供应豆花、腊肉、香肠、家常泡菜。该店在城墙上安置了二三张小桌,干净整洁。伍一民常与同学在这里吃豆花饭,别具一番风味:
“上有蓝天白云,视野广阔;城墙外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对面是杜家祠。深秋时节,约上三二知友,叫来豆花、腊肉与香肠,每人面前一碗白干,边吃边聊,指点江山;评说人物,还可即兴赋上几首打油诗,颇有宠辱皆忘之感。”
随着外地人的大量涌入,外地美食也随之落地。大轰炸后,在房屋废墟上,有位北方老乡用毛竹搭起乐山唯一的一家北方风味小吃店。门前两边各砌起一口灶,一边灶上安上一口大锅,锅内煮牛肉汤,汤面上翻滚着一层黄澄澄的牛油。另一边灶上有一只烤锅在烤大饼。一个大饼,一碗牛肉汤,收费低廉,武大的北方同学趋之若鹜,特别是在星期天,多去这家小店改善生活。
另外还有些很不起眼的小店铺,也很令学生难忘。县街有一家小店,卖土制小麻饼,新鲜松脆。白塔街上小食密集,有卖白糖豆粉糍粑的,有卖汤圆的,有一家下江人昝司开的小西点牛奶铺,自制水果派和肉桂油大蛋糕。“白宫”宿舍旁边有一家詹师傅的家庭糕饼店,制作味美无比的面包。露济寺第四宿舍大门外右侧有一家供应豆浆的小店,可以在豆浆里冲鸡蛋。店主的一个女儿长得很漂亮,学生们戏称她是“豆浆西施”,很爱去喝他家的豆浆。
如果说一座城市的景观首先映入眼帘,形成外来客对此地的直观印象,那么该地的饮食味道则充溢口腔、渗入肺腑,令人更加铭记这座城市。乐山城的美食融汇了乐山平实坦诚的城市性情,成为这座城市最富特色、最具吸引力的标志之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