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时事·广告
     
本版列表新闻
     
2021年04月03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劲松:刚柔相济的纪检扶贫人

  ■康琴 彭涛 吴庆岭

  陈劲松穿了一双军胶鞋,手里一如既往提着带给孩子们的书,和马边彝族自治县荣丁镇后池村党支部书记吉朵居作在山路上一前一后健步如飞,记者和另外两名村干部都跟不上他的脚步。

  “陈书记的脚力好”,马边彝族自治县定点帮扶办干部洪阳茜印象深刻。她已经记不清和这名挂职的县委副书记、副县长一共去过多少户孩子的家里,走过多远的路了。

  陈劲松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干部,他的挂职之旅从2018年41岁的生日开始,他把这个生日称为自己的一次“重生”。他主动报名,被选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定点扶贫马边17年间,派到马边挂职扶贫的第14名干部。在不久前举行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陈劲松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桐华培优班的“陈叔叔”

  在马边的两年时间,陈劲松跑得最多的两个村是两块“硬骨头”——荣丁镇后池村和民主镇小谷溪村,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看见他就像见到自家人。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小谷溪村漫长的雨季,刚来时村里还有几条通组路没有完成硬化,想到偏远的组里,车根本开不进去,入户走访全靠一双脚走,“有些路段穿一双筒靴可能一脚踩进烂泥路里脚拔不出来”。

  “大人走路都这么难,孩子们上学可想而知。”陈劲松随行走访的几户人家,大大小小好几个孩子,无一不亲近他,远远看见他来就开始喊“陈叔叔”,小一点的孩子则已经飞奔过来扑到他身上。

  16岁的立古曲子如今在学校是一个开朗漂亮的女孩,但一年多前,在陈劲松想给他们一家人拍照时,她还害羞地躲起来。

  小谷溪村唐家埂小学负责人阿仲妹妹老师介绍,曲子成绩特别优秀,但因为她家以前离学校走路要两个小时、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并同时照顾6个孩子,所以曲子前些年都在家帮母亲,等到弟弟妹妹能走路上学了,她才有机会一起走进学校。看着这个害羞的女生,陈劲松心里不是滋味。

  他不只一次看到十几岁的孩子才上小学一二年级,问成绩怎么样,能考到六十分的回答都很理直气壮,小学只考几分十几分的也不是个例……这让陈劲松不由想到自己孩子——他与马边的大龄低年级孩子年龄相近但却已经上初中,他开始思考如何改善彝区的教育。

  (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与省纪委时任下派干部、县委副书记刘凤祁等其他挂职扶贫干部一起商量,向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扶贫办和县委县政府领导作汇报后,大家决定为这些孩子们办一个班。集中全县最好的老师,自己编写教材,学业复习巩固和适度超前教学相结合,帮助孩子们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2019年暑期,来自8个乡镇的28个孩子进入位于马边县城一家中学,“桐华培优班”就这样开办了。

  “桐华”是陈劲松取的名字,他说当地山里开珙桐花,花是纯白色,花期虽晚,但花开时很美丽,“‘桐’是珙桐,‘华’与‘花’谐音,意味着彝区每个孩子都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想尽一切办法,保证他们一个都不掉队。”

  这些来自偏远山村的孩子,全在小学三年级以下,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绝大多数没有住校经历,很多甚至没来过县城。有的女生在报到时,坚持要陪同的家人留校陪读;有的男生因为想家,课间休息时趁老师不注意,直接翻墙逃跑了。

  但一段时间后,桐华培优班的孩子,精气神都有了明显变化,学习成绩都有提高。立古曲子上完桐华班后在新学期从一年级跳到三年级,原来连能否上完小学都不自信的她有一天告诉老师,自己也想上大学。

  陈劲松感慨,“改变一个孩子特别是女孩,可以改变三代人,影响身边更多人。”为了这些人生中经历过“迟到”的孩子,他把自己几乎当做乡村教师,经常利用平时和周末、节假日下乡的机会,一个个到学校或家里走访,同时根据调研中了解掌握的第一手资料,由点到面向县委县政府提出抓实控辍保学、改进乡村教育的意见建议。

  桐华培优班立足化解辍学存量精准控辍、主动防辍的做法受到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全国妇联、教育部充分肯定,贫困县退出省检第三方评估检查组认为值得在民族地区推广。而另一个针对大龄高年级学生、旨在提升就业技能的“杉华补剂班”也开办了,县城和乡镇共有695个孩子利用暑期集中学习、接受学业补偿教育。

  2020年,桐华培优班再度开学,集中办学的规模由28人增加到了202人,班级也从一个班变成了五个班。同时紧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毫不松懈抓实控辍保学,进一步改进办学工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着力实现从政策控辍到质量控辍的转变,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到学校的美好和知识的价值、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

  “马边推销员”

  劳动镇福来村小荣丁的茶园基地有上千亩,企业负责人李贤波是当地返乡创业者,他敬佩陈劲松不遗余力助推当地茶经济,而陈劲松敬佩李贤波规规矩矩、一心一意做好茶的匠人精神。

  陈劲松说,扶贫也需要茶人精神。

  改善一地经济状况,最重要的是抓产业,而马边的优势是茶叶。陈劲松的“茶经”头头是道:马边特有的高山有机茶品质上乘,但由于交通不便、人才匮乏等原因,产业发展水平低,挣的多是辛苦钱。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帮扶马边后一直在帮助想办法,近年来协助对接引进了中旅集团等大企业,用好高标准农田整治、科技扶贫、公益扶贫广告等各种资源,着力打造马边有机高山茶品牌和“雾里茶山”茶旅融合乡村旅游等项目,助推马边产业发展。

  针对马边茶“有品质无品牌”的现状,陈劲松在按照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部署抓好落实的同时,借助在派驻科技部纪检监察组工作的优势,吃透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政策,争取到科技部定向支持马边茶产业提质增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投入资金750万元,并协调科技部门加大对茶农的培训力度,助力马边茶产业破解短板。

  他还联系对接家乡浙江的资源,帮助县有关部门对接商品展销、物流、电商培训等平台或企业……

  “请喝一杯马边茶,茶里有乾坤滋味,茶里有清风明月”,这是陈劲松在微信朋友圈中宣传马边茶的一篇“微文”。为了当地经济发展,他心甘情愿成了一名“马边推销员”,同时谨守着做人做事的底线。他经常说的是,“扶贫是一项纯粹的事业,要以‘无我’之心成就‘有我’之业,干部付出越多,马边变化越大,群众的获得感越多,我们越有成就感。”

  在马边,一年只回北京三次、全身心投入扶贫的不只是陈劲松,还有很多这样的扶贫干部。他们中,既有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和省市纪委监委下派干部,也有自然资源部和省市其他部门以及中旅集团等国企单位下派干部,还有来自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干部和峨眉山市的对口援彝干部。他们扎根基层,甩开膀子同群众一起干,一起见证马边的天翻地覆。

  群众也见证了各级帮扶给马边带来的变化。马边这些年通过易地搬迁、彝家新寨、增减挂钩、破旧房改造等,一共解决了4.3万余户群众住房安全问题;同时开展“三改四革命”(改厨改厕改圈,厨房革命、厕所革命、圈养革命、洗澡革命)1.47万项,改变了彝族同胞厨房、厕所、牲口圈舍不分的问题。出行之痛也得到了解决,以前很多村通村通组路是泥路,如今马边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通村路也全部是硬化水泥路,很多通到老百姓家门口的路也实现了硬化……

  2020年2月18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定点帮扶的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已退出贫困县序列。

  (原载《廉政瞭望》2020年第10期,本报转载时有删改。)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03版:时事·广告
   第04版:健康教育·广告
   第05版:中缝
清明假期,祭扫旅游出行将有哪些新特点?
两枚铜板 铭刻不朽
公安部将持续打击诋毁英烈等违法犯罪行为
图片新闻
井研:“散田”变园区 水稻变“宝”稻
陈劲松:刚柔相济的纪检扶贫人
遗失声明
遗失声明
扫一扫
乐山日报时事·广告03陈劲松:刚柔相济的纪检扶贫人 2021-04-03 2 2021年04月0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