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明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确有需求的,须经家长同意、书面提出申请,进校后应将手机由学校统一保管,禁止带入课堂。此消息一出,得到了广大教师和家长的点赞支持。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几乎成了人们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对于“10后”“00后”这些网络世界的“原住民”而言,手机更是无处不在。而当WIFI信号穿透校园围墙,过度使用手机成了学生学习路上最大的“绊脚石”。讲台上,教师苦口婆心讲授知识,课桌下,学生聚精会神看手机;课间休息,学生不去户外透气,而是围坐在教室里刷短视频;晚上寝室熄灯,还有学生躲在被窝里熬夜玩手机游戏……这样的画面在学校里时有发生,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对学校管理也是一大挑战。
其实,作为一种通讯工具,手机本身并没有错,更不是什么“洪水猛兽”。管理学生手机,其实质应该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管理。有些学校为了杜绝手机进校园,采取屏蔽信号、突击检查,甚至收缴、砸毁手机等措施,由此引发的纠纷甚至悲剧并不鲜见。因此,管理学生手机,单靠简单粗暴的“堵”只会适得其反。只有疏堵结合,既有强制性的“堵”,也有人性化的“疏”,才能最大限度消除手机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管理学生手机,考验的是学校管理的智慧和能力。既要有效管理、规范学生使用手机,又要通过完善校内公共电话、班主任沟通热线等,保障家长与学生正常联系的需求。对于学生带入学校的手机,可设置“手机休息区”等,明确统一的保管场地、方式和责任人,防止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同时,教师不能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当学生需要查询学习资料时,可鼓励他们通过查阅书籍,或适当开放学校电脑供其收集资料。此外,学生走出校园,回到家时,则需要家长切实肩负起职责,引导孩子适度、合理使用手机学习和娱乐,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避免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