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戴余乐
孩子吃饭时,突然一阵剧烈咳嗽,随之小脸呈紫红色,哭声也越来越小……这是幼儿临床常见的急症——呼吸道异物,此外还有一种类型是消化道异物。这种情况如果处理不及时,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
日前,1岁的豆豆(化名)就遭遇了异物危险。1月26日,豆豆因咳嗽,喘息声重,被家人送往市人民医院儿科治疗。询问病史后医生发现,豆豆在半个月前有可疑花生米吸入史,经过充分病情评估,市人民医院儿科主治医师代强决定为豆豆进行全麻镇静状态下的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通过支气管镜,代强在孩子的左主支气管处取出了一粒黄豆大小的花生。
“科室每年都会收治很多呼吸道、食道、耳道、鼻腔各类异物病例,其中,气管异物最常见,且多发于幼儿。”代强介绍,儿童活泼好动,更喜欢边吃边玩,家长突然的呵斥或者电视里突然的有趣画面都容易导致孩子呛异物。此外,幼儿磨牙尚未发育完全,对食物不能充分咀嚼,儿童进食不恰当的食物,例如瓜子、花生等坚果时不能充分咀嚼,咳嗽反射不健全,稍不留神就会滑入下呼吸道。为保障幼儿生命安全,市人民医院儿科引进了全麻状态下儿童支气管镜下异物取出术,该技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医院儿科支气管镜的技术空白,能够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舒适化诊疗服务,也可为儿童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先进的辅助检查及治疗手段。代强提醒:对于异物卡喉,最重要的还是家长重视,科学规避类似风险,发现症状及时治疗。
儿童异物卡喉怎么办 学会急救方法是关键
代强介绍,食物、异物卡喉常见于进食或口含异物时嬉笑、打闹或啼哭而发生,尤其多见于儿童。当发现孩子突然呛咳、不能发音、喘鸣、呼吸急促、皮肤发绀,甚至出现停止呼吸的情况,极有可能是被异物卡喉了。这时,首先要保持冷静,不要惊慌。一旦孩子出现被噎住的情况,要学会急救方法。
1、拍背压胸法。三岁以下的孩子可以使用此方法。出现卡喉,第一时间安抚孩子,尽量停止哭闹,然后将孩子面朝下俯卧在家长的膝盖上,用手掌掌根在孩子的背部进行连续拍击,并观察异物是否有排出,如果有排出,将其从口中取出。若堵塞异物还是没有排出,需尽快按压小孩胸部两点连线的中间,直到气管阻塞被解除。
2、海姆立克急救法。儿童和成人均适用的海姆立克急救法。用双臂勒紧其肋骨和肚脐中间的位置,向内上方一松一紧用力,利用体内的气流冲击,直到气管阻塞解除。如果旁边没人,可借用桌子靠物体部位,对上腹部进行压迫,直到排出异物。
3、握拳法。用两手环绕患者的腰部,一手握拳将拳头一侧放在其胸廓和肚脐上腹部,另一手抓住拳头重击其腹部,可形成冲击气流,致使异物排出。
如何预防儿童异物卡喉 养成良好进食习惯
饮食注意:最好不要给五岁以下儿童吃果冻、瓜子、花生、豆类等食物。吃西瓜时可先去掉瓜子。进食避免谈笑、哭闹或打骂小儿。要改掉边走边玩边进食的不良习惯,以免一旦跌交后啼哭,将口中食物吸入下呼吸道。给幼儿添加辅食时,要将食物切碎,并注意要其安静进食,勿乱动,如果孩子不愿进食,更不要强迫性喂食。不要给孩子吃坚果类食品。
改掉不良习惯:教育儿童不要把小玩具放在口中。发现儿童口中含有东西时要及时设法取出,但切不可强行夺取,以免哭闹后吸入。不要给孩子玩弹珠之类的玩具。尽量不要给小孩子买带珠子、亮片的衣服。教育孩子进食不宜过急,养成细嚼慢咽的饮食习惯。纽扣、图钉等小物件要放在孩子不能接触的地方。在宝宝爬行前,先检查地面是否有纽扣、大头针、豆粒、硬币等小物品,有的话清理干净。
相关链接
上消化道异物
上消化道异物多见于儿童,由于玩耍时误吞硬币、别针、纽扣、笔帽所致。
临床上,一般可表现为中上腹痉挛性疼痛、饱胀感和幽门梗阻症状,偶尔可扪及块状物。多数患者可提供详尽的异物吞入病史,但也有一些患者不知自己吞食了异物,而是在当天、数天或数年后出现并发症的相关症状。食管异物可引起吞咽疼痛、吞咽困难或完全性食管梗阻,有的伴反胃及流涎。婴幼儿可表现为拒绝进食或慢性吸入性肺炎。胃的异物可无症状,也可出现出血、幽门梗阻、早饱感及穿孔所致的严重疼痛。
大多数异物可自行排出,但尖锐突出异物、细长异物、钝性异物、食团嵌顿、毒性异物就需要急诊干预治疗。而且在途中要尽量让孩子保持安静,因为越哭闹越易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