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海棠
     
本版列表新闻
     
2021年01月1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岁末京城特别行
陈宏杰

  ■陈宏杰

  鼠年连上庚子年,网上一直有流年不利的说法。的确,从年初起闹腾的新冠肺炎疫情,到“8·18”乐山大佛“洗脚”,似乎印证了冥冥之中确有定数,让我不知不觉间变得小心翼翼。鼠年里日子一天天过去,亥月末的一个周五下午,平稳走在回家路上的我,忽然闻听身上传来的手机短信滴滴声,拿出一看立马有些不淡定。短信上通知我十日后进京培训,报到时带上两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进校后封闭管理,不得外出、不得会客,学院统一接送学员,外来车辆不得入内。回家一说,向来不问我公事的老婆也表露出一丝担心,说是省城京城都有疫情,千万小心。周一上班,碰到同事恭喜我有机会进京受命,脸色不改的我,心中突然冒出一个想法“要是派他去又会如何?”

  想归想,还是要听组织的。经过一番准备,冬月间的天还没亮,我就戴上口罩、背着塞满厚衣服的双肩包上了高铁。从双流机场站下车后,往日自诩无缝对接的机场入口处,只见得居高临下虎视眈眈的红外线测温仪和一旁全身白色防护服的防疫人员,耳边不时传来“保持距离”的声音。这是我一年中第一次到机场,虽说电视里见过太多,但身临其境也是别有一番滋味。机场大厅里放眼一看,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白花花的点缀着,有的人头上还有防护罩和防护镜,就算是熟人也很难认出来。大家说话也小声,与过去完全不一样。相比之下,机场广播的声音显得有些刺耳。到了机场安检口,又是连番“取口罩、戴口罩”的命令声。好在乘客不多,倒也是有条不紊。来到登机口外的候机区坐下,习惯性地拿出水杯,忽然想起之前家人说过“口罩不能随便取”,便吞了吞口水,看手机混时间去了。一会儿,老婆打电话问我带够口罩没有,大庭广众之下,我懒得开包详查,一句“带了”就完事。快两个小时里,除了这个电话,没见到一个熟人,没说过一句话,静谧得有些让我感觉不到白天黑夜。

  验过登机牌,在机舱口亮出手腕又接受了一次体温检测,还有免洗消毒液洗手。飞机如期上天不久,只能看到发型和眉眼的空姐先是送来饮料,我犹豫了一下摆摆手,跟着又是午餐,这下必须要了,毕竟这是大事。一板一眼地打开餐盒,找出消毒湿巾,先把勺子叉子擦上一遍,再取下口罩,端起小饭盒,凑近嘴巴开吃。快速吃完饭,又快速戴上口罩,闭上眼睛睡了一觉。这恐怕是我第一次戴着口罩睡觉,而且真是睡着了。醒来照常一片安静,耳朵里只有飞机发动机的嗡嗡声。刚走出首都机场,两只耳朵传过来的寒意让我意识到北方的冬天不一般。急匆匆地赶到约定的停车场,看见短信上出现过的车牌号,心中轻松下来。来到车旁,赶紧从衣兜里拿出核酸证明递给车门边抽烟的中年人,同时取下口罩向对方“借火”过烟瘾。这位师傅连忙挥手指向车前的年轻人“我不要,给他。”年轻人也没有客气,接过一纸公文仔细看过后,脑袋往车门一歪“戴好口罩,上车”。

  一个多小时后,大巴驶进京城远郊的培训学院。这里依山而建,林草密布,几栋楼房鳞次栉比,可惜正值冬天,一片枯萎。走进宿舍,暖意扑面而来,不由得让我马上脱下外套。扔掉刚戴过的口罩,打开双肩包找出备用口罩,定睛一看是5包装的,心想“糟了,不够”。晚上六点,天全黑了。走在去餐厅的路上,寒风吹得耳朵发疼、手发冷,还好戴着口罩,脸上没感觉到。餐厅入口也架着红外线体温检测仪,墙上的告示里写了好些注意事项,门口站着的服务员不停提示“请使用免洗消毒液,戴好口罩取餐”。取完饭菜找到位置坐下,取下口罩开吃,最后发现没舀汤,赶紧起身走向目标,不料边上的服务员飞奔而来提醒道“请戴好口罩取餐”。平静的餐厅里,这个声音着实有些伤面子。尴尬之余,连忙回去戴口罩。

  为期7天的培训如期开班,防疫工作在开班式上成了重要的一段内容,还有不乱发朋友圈等等要求。第一天下午研讨课,本小组24名同学齐聚一堂,发言时也不忘戴着口罩。学院派来说是负责记录的李老师过了好久才发话“发言时可以取下口罩”,让我终于把一半同学与名字对上了号。第二天上午下课前,主持人宣布,上级领导十分重视防疫工作,已经决定换到条件更好的综合楼学术报告厅上课。因为启动地暖需要时间,所以明天起转场。全场顿时掌声阵阵。

  学习环境好、伙食也好,做惯了学生的我却遇到了难事。第一次在地暖房里睡觉,不喝水口渴、喝水后又要起夜小解,两天后的清晨,起床后鼻子里突然出现了红色的液体。忍不住在大学同学群发出感慨,服务央视的女生很快回了两字“矫情”。好在随后给我来了电话,说要聚一聚,我说出不来,又说组团来看我,我说进不来,等下次吧,肯定有机会。

  每天24小时呆在学院,起床时太阳大多已经现身,早餐后披着没一点温暖的阳光进教室,等到走出教室吃过晚饭,再冒着寒风走上两圈上千米的环校路,接下来回屋看书或上网备考。自己不发朋友圈,自然没了“拍砖”和“吐槽”,连电话也没几个,很是自在。三天后的晚上,我寻到学院唯一的小超市买口罩,身后进来几个像是东北人的同学说要酒,收银员一边拿口罩一边说,“学院有规定,什么酒都不能卖。要喝到外面的镇上去,那里有餐馆。”这话听得我心里都凉了一大截,想想这京城的规矩就是不一样。有一天,老婆在家人群中跟女儿说我在“潜水”,我回复“上课没信号、放学不乱跑,晚上热得跳、心情不算好”。几个四川老乡课堂上同坐一排,课后说得最多的共同话题是京城还有老家的疫情最新信息,女同学们甚至害怕一时走不了或者回去后被隔离。这时我成了半个心理大师,天天安慰她们“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抓防控,只要搞好个人防护,肯定能回家”。到了周四,我才发现自己连校门都不知道什么样,更不知周边有什么。两年前来过的邓小弟中午带着我上山环顾四周,眼里只有大片农地和一个有着上百栋房屋的小镇,楼房顶多四五层,传说中京城的高楼大厦和繁华景象成了海市蜃楼。校门更是普通,不提也罢。

  日子一天天过去,交了小结,又经历了考试,到结业的时候,我好歹认识了二十几位同学,连本组同学也没认全,创下了历史新低。一是随时戴着口罩不好认,二是很少交谈自然没有深刻印象。周日十二点,送我们返程的大巴准时发车,车上接到一个熟悉的电话说晚上聚聚,自然是赶不上了。进入机场,经过一番如法炮制,晚上九点半,乐山,我回来了!

  时隔半月,天南海北的同学们在群里一再传来的信息都是平安健康。2020末特别的京城行,幸运的我们,2021一定有好运。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文化
   第03版:海棠
   第04版:镜头
岁末京城特别行
乐山网红打卡地“上中顺”(局部)
嘉州的雪
冬极春已暖
梅子湾村的星星
又见杏叶满地金
乐山日报海棠03岁末京城特别行 2021-01-17 2 2021年01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