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文化
     
本版列表新闻
~~~——为袁子让《眉山得士录序》一文指误
~~~
张炜新作《斑斓志》~~~
《乐山城记:一座古城的生命史》连载~~~
~~~
     
2020年07月2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乐山城记:一座古城的生命史》连载
文庙:嘉州的文气汇聚之所
邱硕
乐山文庙爱尔勒斯特·亨利·威尔逊1908年摄
  ■ 邱硕

  除了公署占据城中的好位置外,政府附庸的庙宇、神祠、学堂、书院、馆舍等建筑,还有政府资助的养济院、育婴堂、漏泽园这些福利慈善机构也要占去城中大量土地,甚至会延伸到城外。

  中国古代城池中最重要的公共设施莫过于文庙了。文庙乃官府所设,不仅是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场所,而且是教育士子的地方官学所在地,还是传承和散播儒家思想的地方,簇拥着名宦祠、乡贤祠、忠义孝悌祠、节孝祠、奎阁等建筑物。儒家思想是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核心,一座城市的文庙既是地方文气之象征,更是国家统治的符号,是修建城池时最先要考虑的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庙实际上是政治性建筑。中国古代行政区划长期在郡(州)—县两级与府(道、路)—州—县三级之间变化,行政衙署也相应变化,但文庙作为各级行政治地所必备的建筑,稳定性大大强于官署和其他任何建筑。

  根据文献记载,乐山文庙始建于唐武德初。尽管唐代以前很多地方有文庙,但是文庙在全国各地的普及是从唐贞观四年(630年)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开始的,而乐山文庙在这之前就建立了。自唐以降的一千多年中,文庙经历多次重建、扩建、迁建以及无数次修缮,成为乐山历史上留下文字记录最多的公共设施。

  文庙在城池中的位置,全国各地情况并不统一,但位于城南的偏多,居于东南方的为最,因为东南乃日出之地,是一个朝气蓬勃的方位,寓意文风兴盛,像西安、洛阳、平遥、韩城等地的文庙都建在城市的东南隅。早期乐山城可能呈方形,有较为明显的中轴线,乐山文庙最初的位置也在城南,其址历经宋、元而未变。明代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大渡河洪水冲毁了文庙,城南水患频仍,文庙被迫迁徙。“嘉定四谏”之一的安磐在嘉靖初年写作的《江城记》中说,永乐年间文庙遗址在河岸以南数十步远的地方,他推测此时文庙的遗址应该在大渡河河心了。

  文庙经过前后三迁,最终于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迁到高标山下今址。庙学三迁,是乐山城历史上著名的大事,有明代的马理《嘉定州增葺庙学记》、范醇敬《嘉定州儒学志略》、周洪谟《重修嘉定庙学记》等文记录全过程。文庙的空间变化既是乐山城整体北移的缩影,也是乐山官民辛勤维护地方文脉的反映。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一场洪水将文庙冲毁。知州杨仲钦、学正李敏鉴于其旧址水患频繁,将文庙“始迁龙头山阿”“方响洞之上”。但是工程“未善”,便停工。从宋代以来,方响洞一带就一直位于乐山城市中心,不知是否由于市井杂沓、环境局促的原因,导致文庙铺展不开。

  接着文庙“再迁北原”。根据“北原”这一名称来看,此地也许在城市北面比较平旷的地方。但此地仍不佳。正统十一年(1446年),“同知柳芳、学正黎浩迁明伦堂于后山”,相当于只是将教学讲堂迁到了后山,其他建筑仍然未动,像大成殿这样重量级的建筑还是处于“卑隘”的地方。

  明英宗天顺八年(1464年),训导曾智,“以大成殿卑隘,奏迁之于高标山下”,即府治西北、高标山左翼的玄坛洞。据传,在迁建时,曾于该地挖出一块碑石,上刻:“玄坛守此地,留与圣人居。”所有人既惊且喜,认为这是古代的哲人占卜所得之辞,说明天意早就将此地预留给了孔圣人。其实,剖鱼得书、挖地得碑这样的事情在古代很多,多半是当事人预先为之,故意让人迷信天意。大概因为文庙迁徙一波三折,弄得士民都对嘉州文气失去了信心,主事者才不得不如此为之。这无异于给低落的士气民意打一剂强心针。果然,士民庆贺,大赞此地风水:“诚烟霏霞栖之区,凤翥龙蟠之所”。

  至此,从南到中,从中到北,从北又到西北,庙学迁徙终于尘埃落定。从此,文庙不再搬迁。

  全国府州县的文庙具有大体上相同的建筑组成和结构布局,仿佛有丝分裂之后千万个模样类同的细胞。这样的结构布局保证了国家统治秩序的稳定,教育理念和制度的一致性。

  地方文庙一般“庙”“学”合一,既做祭祀孔子的孔庙,又做地方教育的学宫。文庙中“庙”的部分一般包括: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名宦祠、先贤祠等;“学”的部分大致有:明伦堂、讲堂、学斋、尊经阁、文昌阁、教师宿舍、学舍、仓库等。其中,“庙”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用来奉祀至圣先师孔子,“学”建筑群的主体建筑是明伦堂,主要用于讲学弘道。按照大成殿和明伦堂的位置关系,文庙中庙与学的空间关系大概有四种:左庙右学、左学右庙、前庙后学、中庙旁学。乐山一直是府(州)、县共治之地,所以府(州)、县共用一个文庙,府(州)学、县学共享学宫,只用一道墙相隔。

  按照“殷礼”的“右为上”观念,则文庙空间应该是“左学右庙”的布局,根据范醇敬《嘉定州儒学志略》的建筑布局来看,明代乐山文庙就是如此;而中国古代一直有“左为尊”的观念,“左庙右学”是最常见的布局,清代在原址重建的乐山文庙又遵行的是这一通行原则。不管平面布局、规模形制等物质形态怎么变化,不变的是等级、宗法观念等精神内容。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文化
   第03版:海棠
   第04版:镜头
苏颋苏味道及其他
2020上海书展8月如期举办
“力避俗见”解东坡
文庙:嘉州的文气汇聚之所
广告
乐山日报文化02文庙:嘉州的文气汇聚之所 2020-07-26 2 2020年07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