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工作是报纸印刷出版中的重要环节,在工作过程中既复杂也单调。复杂在于校对人员需具备的知识范围要广泛,单调在于工作单一、重复。校对就是要将各种错漏消灭在印刷之前,从而保证报纸的质量。本质上,校对工作是编辑工作的必要延续,是一种文字性、学识性的创造性劳动。
校对工作重点就是“只改错,不加工”,只做显微镜,不做调色板,把所有注意力放在文字上,使差错无所遁形。
打铁需要自身硬,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做好校对这样一项细致的工作,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校对人员应在确保校样与原稿一致的基础上,注意发现原稿在政治性、知识性等方面的差错,例如:“井盖雨篦子没有了,下水道堵住了。”句中的篦子应为箅子。利用常识性知识积累发现差错规律,把文字、符号和图表上的错误基本消除。检查校样版心大小是否正确,每篇文章字距行距,正文字体字号确保没有排错。报眉、报脚、图表尽量校正按版式设计要求,力求完美统一。有问题及时负责地提交编辑部门解决,大部分杜绝基本性的错误。校对人员应该在校样上使用国家标准《校对符号及其用法》(GB/T 14706-93)所规定的规范校对符号,以准确传递信息,方便编辑人员核正和改样人员改正。
“编辑从校对做起,校对向编辑学习”充分说明校对和编辑的密切关系。校对工作是与编辑工作同时出现的,在出版生产逐渐形成规模时编辑与校对也随之走向了分工。校对工作从编辑工作中分离了出来,但校对工作作为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基本属性并未改变,它是编辑工作的延续。在记者传稿、编辑编稿、组版、责编看版、校对看版、清样、付印每一道程序中,传统的校对工作制度,一般版面都必须经过“三校一通读”(初校、二校、三校和一次通读检查)后,才能付印。校对时的阅读以一个个的字、词、标点符号为阅读单位,力求发现其中细微的错误,在这种字字落实的过程中,往往进入一种咬文嚼字、字斟句酌的专注状态,如果在任何一道程序中出现疑问,都要与每一道程序中所涉及到的人员核实,力求在校对过程中不出现错误。这也是对校对的基本要求。
绝大多数人认为校对工作没什么技术含量,只是一种看看文字修改错误的“简单脑力劳动”,反正得什么新闻奖也不会有你的名字出现在奖状上。其实这项工作不仅费时费力、重复烦琐,而且还需要非常高的工作热情,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以及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精神。鲁迅曾强调校对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校对和创作的责任是一样重大的”。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校对人员,就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掌握有效的工作方法,积累经验,正确认识校对工作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