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海棠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8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怀“战时故宫”
  ■ 李 会

  乐山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坐镇四川西南,控扼三江。在抗日战争时期,祖国半壁河山沦陷,国民政府内迁重庆,乐山也成为抗战时期的大后方。当年故宫文物南迁,就选择了乐山和峨眉作为国宝存放地,乐山人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在抗战史册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偶然听到朋友说过,乐山安谷有一座故宫文物南迁史料陈列馆,那是一位当地的农民企业家历尽艰辛自费修建的,游人可以免费参观,为此我一直向往着一睹风采。

  今年阳春三月,和风送暖,春光明媚,我终于同几位老师一起驱车前往,踏上了这一片荣耀而坚实的土地。

  经过安谷镇,老远就看到前面一片仿古建筑群,典型的祠堂结构,气势雄伟,宁静肃穆。走进陈列馆,但见白壁青瓦,飞檐翘角,散发出悠悠古意。馆前是一泓池塘,池水风荡涟漪,馆后是一片山林,苍松翠柏,绿树成荫。一条长廊古亭横跨馆前馆后,与对面山坡连成一体,“战时故宫”纪念碑巍然屹立在对面山顶上,与陈列馆遥遥相望,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深深缅怀。

  步入“战时故宫”陈列馆,迎面是一面乐山大轰炸雕塑墙,旁边一颗“日军炸弹”让人陷入沉思。1939年8月19日,这是一个让乐山人永生难忘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日军出动了36架轰炸机,对乐山城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狂轰滥炸。我们面对雕塑墙,仿佛炸弹的爆炸声,房屋的倒塌声,伤者的哀号声又掠过耳边,那弹片横飞、浓烟熊熊的情景又呈现眼前。

  也许是今天我们有缘,馆长王联春刚从安谷镇上回来,他认识我们其中的一位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一边介绍着,一边微跛着脚,引领我们进入故宫文物陈列馆。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逼近北京,由于局势恶化,北京故宫百万余件文物危在旦夕,国宝南迁转移亟需一个安全的地方。但是为什么偏偏选址安谷,这个大渡河边并不起眼的偏僻乡镇作为国宝的存放地呢?

  接着,王联春馆长娓娓道来:当年国宝南迁运抵重庆期间,遇到日军空袭山城,轰炸不断,于是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率队出重庆往西南方向寻找存放地,几经筛选,最终选中了离乐山县城10公里的安谷乡镇境内。安谷地处大渡河边,水上交通便捷,环境清静,遍布祠堂寺庙,民风纯朴,百姓顺善,可见这里正是安全藏宝的最佳选择。

  抗战期间,国宝辗转上万公里,来到乐山,其中有9000多箱文物停放在安谷的六个祠堂和一个古寺,时间长达8年之久。当国宝运来后,因工作需要,办事处招聘了一些安谷本地人来帮忙,做木工、泥工、炊事员、翻晒工等,这些人都是有名有姓的,他们为抗战护宝做出了贡献,光照史册,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王联春老人一番话后,燃起一支烟,脸上无不流露出自豪的神情。

  在陈列馆内的院子里,塑有10尊人物群雕,引来游人驻足瞻仰。王馆长告诉大家,这都是当时的故宫护宝功臣,抗战8年期间,这些护宝功臣和安谷老百姓一起,勤于职守,坚持不懈,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使这些国宝毫发无损。他们无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英名,与三江同在,与日月共辉!

  在王馆长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馆内的陈列物。我一眼就看到刻有“功侔鲁壁”字样的牌匾,它是由三块木匾残片组合而成的,如今已是重要的文物了。这是当年国民政府为表彰安谷乡民护宝有功,特意授予的金字牌匾。“功侔鲁壁”借用了历史典故,以此表彰安谷人劳苦功高,堪比当年鲁国人在墙壁夹层内储藏经籍,避免秦始皇焚书灾难的功绩。据说这块牌匾的收集来之不易,它是从当地农民的猪圈房里抢救出来的,如今陈列在这里,还得需要我们长久地呵护呀。此外,从南京博物院运送的装文物的木箱,锈迹斑斑的茶壶、灯盏,泛黄的书信、证件和资料袋,这里的每一物件都很珍贵,都蕴藏着不平凡的历史,虽然现今已物是人非,但每一件文物,似乎还在向参观者讲述,那一段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在陈列馆外面的过道上,我看到4个暗红色的方体石墩,石墩上刻满了花卉鸟兽图案,我感到非常惊奇。主人介绍说,这是当年安谷宋祠堂房屋建筑的基座,当年宋祠堂曾经存放过故宫文物,而石墩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把它搬到这里留作纪念,也体现了它的文化价值。

  在“战时故宫”的雅苑茶室里,王联春,这个安谷的古稀老人,谈起自己创办陈列馆的艰辛,感慨万端。他告诉我们,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最高学历只有120个小时的“扫盲速成识字班”,修建陈列馆,他花掉了自己一生打拼挣下的3000万元,还借了一些债。为了建好陈列馆,他找人设计,千方百计,收集资料和文物,真是费尽心血,历经磨难。好在他也得到了不少热心人的支持。谈及这些往事他无怨无悔,感到自己在有生之年做了这么一件事,非常庆幸,也非常欣慰。他告诉我们,自陈列馆开放以来,吸引了不少市民和学生前来参观,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是啊,当人们游览北京故宫博物院,观瞻着那些价值连城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时,都会想起这段文物南迁的历史,都会想起乐山人民为保护这些文物所做的的贡献。2010年6月,陈列馆迎来北京、南京、台湾“重走故宫文物南迁路”的专家学者,他们追寻当年艰苦的故宫文物南迁路,温故知新。台湾的专家学者们感慨多多,北京故宫博物院李文儒副院长在参观后,留下了“战时故宫,宝地安谷”的题词,几位故宫护宝功臣的后人,在参观陈列馆后,非常感动,有的不禁热泪盈眶。

  以前我只是听说有这段历史,但只是一知半解,不很清楚。今天走访了“战时故宫”陈列馆,听了很多,看了很多,仿佛让我穿越时空,追寻到那战火纷飞的岁月,聆听到历史的回声。

  岁月如梭,七十多年前那场硝烟弥漫的战火已随时光远去,但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所关注。据相关资料介绍,故宫文物迁徙乐山,除在乐山安谷存放外,峨眉境内也曾经是故宫国宝的落脚地。我为乐山这段历史感到自豪的同时,我更感谢王联春修建这座陈列馆,把当年乐山军民保护国宝的历史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乐山“战时故宫”,这是值得乐山人骄傲的文化典范,它蕴涵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一本读不完的“乡土课本”和“爱国主义教材”。它既是乐山的,也是全国的,既是过去的,也是今天的,还是未来的。抗战精神犹在,南迁精神犹在!在乐山这座城市,故宫南迁陈列馆将一代一代地讲述和传播“功侔鲁壁”的故事。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文化
   第03版:海棠
   第04版:旅游
夹江纸与抗战的故事
感怀“战时故宫”
一座城市的抗战
图片新闻
黑日,七十年祭
抗战家书撼人心
乐山日报海棠03感怀“战时故宫” 2015-08-30 2 2015年08月3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