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品读
     
本版列表新闻
~~~——读张花氏《与苏东坡分享创造力》
~~~
     
2022年03月1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品味苏东坡的另一重意义
——读张花氏《与苏东坡分享创造力》
朱仲祥
《与苏东坡分享创造力》封面

  朱仲祥 文/图

  很长时间以来,苏东坡都是国人追捧的对象,与苏东坡有关的物事诗文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位北宋眉州走出去的大学士,俨然成为了我们人生的标杆。 

  夹江籍作家张花氏先生,本名张国文,也是苏轼的铁杆粉丝和研究专家,对于苏学士的关注可谓专情而深透,继这本《与苏东坡分享创造力》之后,又撰写了东坡主题的文化散文《东坡茶》,并获得业内人士以及读者的一致好评,这在当今汗牛充栋的苏学研究中,可谓独树一帜颇有新意。

  关于苏东坡的创造力

  过去关注苏东坡,更多在其政治见解、人生态度、文学成就、书法成果以及婚姻爱情等等方面,如果继续重复前人的话题,显然就失去了著作的意义。张花氏先生独辟蹊径,在大量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地提出苏轼的创造力问题,引导人们去认识又一重意义的苏东坡,去发现他更深层次的历史价值。 

  关于苏轼的创造力,张花氏有了全面而明确的阐释和定义。他在书中讲:苏轼的工作过程是一个创造力的参与过程。小时候梦见自己是佛门中人,妻子王弗去世后,他做了一个重逢的爱情之梦;苏轼诗曰“前身我已到杭州”,并由此做了一个人间天堂之梦;苏轼来到三国赤壁之战遗址,做了一场关于战争的梦;苏轼说他常梦见一个人,说自己是杜甫杜子美;苏轼被贬海南,但他在文学上的影响力和适应生活的能力仍在,他浪漫而务实的创造力之梦仍在。在那穷乡僻壤思考如何生活,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能量。张花氏总结苏轼一生的坎坷和成就,高屋建瓴地归纳为苏轼的“十个创造力大梦”。作者最后归结说:“可见苏轼的梦与创造力,直到去世之前仍保持正常运行的状态,这真是让人惊叹的事情。” 

  张花氏从苏轼童年时“程夫人教子”的典故讲起,是母亲让苏轼自幼接受到有创造力的教育。苏轼的爷爷也经常给他讲述爱国故事,教他积德行善的人生道理。到自己有了孩子后,苏轼也常教导苏迈做人的道理,流传民间的有苏轼的教子诗——《夜坐与苏迈歌》,通过父子之间对歌联句,来对儿子进行文学与做人的教育,这无疑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最好的方式。年轻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做《六国论》,苏轼的文章显然略高一筹。后来父子三人辞乡赴京赶考,以充沛的创造力一路斩关夺将,写出了《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赢得了考官欧阳修的大大点赞。 

  苏轼做地方官时,十分关注教育特别是国人的创造力培养问题。凤翔府三年任满,回朝担任编撰国家历史的官职,曾就学校贡举和王朝稳固的历史课三上皇帝书,写出《议学校贡举状》《上神宗皇帝书》《再议时政书》等奏章,受到朝廷的重视和部分采纳。对于神宗皇帝的施政,比如王安石变法,苏轼不是一味地领会、附和和执行,而是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提出有创造性的见解,一旦认定自己正确就坚持到底,于是有了“乌台诗案”以及政治上的许多波折和磨难。可贵的是,即便如此苏轼也不改初衷。 

  苏轼的创造力,更表现在他的文学艺术上。苏轼的散文,开盛唐以来一代新风,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歌赋,更是领一代风骚,并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名篇佳作。苏轼的书法自成风格,至今仍是大家研究和临摹的佳品。这些都和他旺盛的创造力密切相关。

  如何分享苏轼的创造力

  苏轼的创造力虽然是一个崭新的话题,却是一个可以令人信服的命题。他的一生宦游四海历经坎坷,但无论做人做事做文,都有充沛饱满的创造能力,张花氏评价苏东坡为“学行天下的创造力魔法师”。 

  本书的立足点不仅在于挖掘和展示他的创造力,更在于和读者一块儿分享他的创造力。为此,张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眼:首先是从苏东坡一生的曲折经历中,来表现出他的创造精神和活力,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苏东坡,认识到苏轼的创造能力所展现的价值,从而对本书的命题有一个比较深透的理解和接受。书中列举了苏轼大量的成长、学习、生活、为官,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事例,有些事例、典故特别是细节是我们所熟悉的,比如程夫人教子,苏轼游赤壁并写作了《赤壁赋》等,有些引用的史料是我们不熟悉的、感到新鲜独到的,比如他的政治文论,他给神宗皇帝上的奏章等。张花氏都围绕苏轼创造力这个命题,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使这一命题得到充分印证和展现,并逐渐加深我们对苏轼创造力的接受程度。 

  其次,在本书布局上,采取了时间为序的结构方法,展示了他不同人生阶段创造力的不同表现。本书分“环境、家庭、童年、考学、仕宦与教化、学行天下的魔法师”六个章节,从苏轼的童年开始说起,再到苏轼的读书、赶考、为官以及宦游四海。童年接受母亲的谆谆教诲,无疑对苏轼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加上大器晚成的父亲苏洵,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使本就天资聪颖的苏轼有了不同的起步,一篇《六国论》写得纵横捭阖才华出众;在其后的为政之中,对于朝廷施政常能提出不同凡响、颇有见地的观点,也由此遭至了不同政见者的打压和迫害。在被贬到远至儋州等地的悲苦境地,却能一壶茶,一杯酒,不断适应艰苦环境,说什么“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说什么“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说什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同时,运用散文随笔作为叙事方式。张先生本是文史作家,擅长散文随笔写作,出版了报告文学《土地的赞歌》、散文集《暗物质》等文学专著。本书依然采用了散文随笔作为主要手法。这符合苏轼的个性特点,也使文章的展开显得活泼灵动,增强了阅读的愉悦和理解的通透。书中涉及很多人和事,也涉及很多场景、对话,同时引用了上百种文史资料和诗词歌赋,以及若干书法、绘画。只是糅合了部分文论的表现元素,使作品更具有思辨色彩和深度,更能凸显苏轼创造力这一命题,同时也使我们在分享苏东坡创造力上有了更多的收获。 

  《与苏东坡分享创造力》:张花氏/著 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第一版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热闻
   第03版:热闻
   第04版:随笔
   第05版:书画
   第06版:诗歌
   第07版:品读
   第08版:市井
品味苏东坡的另一重意义
欢迎乐山本土作者赐稿
三江都市报品读07品味苏东坡的另一重意义 2022-03-18 2 2022年03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