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唐诗敏 文/图
永济桥,亦称凉桥,位于沐川县城西,横跨沐卷河,是沐川境内保存的唯一一座石墩式木质廊桥。永济桥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桥长15米,宽3米,桥墩高5米,桥上做楼亭,重檐歇山式屋顶。过去繁荣之时,桥上人来人往,两旁设桌卖茶,夜来或有明月,故有“凉桥夜月”一景,为“沐川八景”之一。2007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皓月当空,微风习习,流水潺潺,“凉桥夜月”入眸来。历时逾百年的这座木质古桥,人们或许难以说清建造之初的故事,但其胜景却被久久刻进沐川百姓心中。
“民间廊桥” 巧夺天工
11月的一个清晨,记者来到永济桥,桥上的木质地板发出清脆的吱嘎声。有百姓提着新鲜食材,从菜市场而来,正欲穿过此桥归家;有人邀上好友,围坐在廊桥两侧的条凳上,以“贰柒拾”消遣时光。
“这桥是沐川过去响当当的名门大户——刘家人自己修建的。”一名当地人告诉记者。
刘家人是哪家人?省政府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沫若书院研究员李正银指着永济桥旁的沐川县第二实验小学说:“这个学校,曾经是刘家宗祠。”
李正银告诉记者,沐川县自古以来以农业为主,刘氏一族曾富甲一方,老百姓对此印象深刻,不足为奇。虽然县志等相关文献并未对刘氏修建永济桥有详细记录,但经当地人口口相传,便也基本默认了这一说法。
永济桥属小型廊桥,建造工艺十分精妙。重檐歇山式屋顶,给人以层层交叠、错落有致的观感,而檐角处又附有精细的飞鸟雕塑,屋顶正中处还有一塑佛像,可见造价高昂。
永济桥两岸是根系发达的参天绿树,底部是缓缓流淌的沐卷河。沐卷河流入沐溪河,最终汇入岷江。“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沐卷河水位高,永济桥成为沐川沟通犍为、市中区,乃至宜宾、雷波、西昌、云南等地的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的主要通道之一,每天桥上商贾、路人熙来攘往。”李正银说道。
“风雨廊桥” 历久弥新
一座桥,所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水。
据史料记载,永济桥修建后的百余年间,多次经历洪水冲击,直至清同治三年(1864)被冲毁。“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永济桥是在清光绪年间,由沐川地方绅士刘忞修、杨九师、袁志遴、王文贵、王文方等人募资重建。”李正银介绍。
如此静谧的沐卷河,也曾化作洪水猛兽吗?对比旧照,不难发现,永济桥的长度“外延”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永济桥两端有阶梯步道,与河岸直接相连。李正银回忆,当时沐卷河河道仅约现在的二分之一,水位高、水流湍急,后来当地部门应势将河道向左岸加宽10多米,并修建一处步道,以延长永济桥左端,这才有了如今的模样。
人们不禁发问,永济桥桥身还有多少清代古物?“廊桥自身的支撑圆柱,还有桥墩的基石,大部分应是古物,还有‘永济桥’三个字,也是从原有牌匾中留下的,为沐川人刘子谦学士书。”李正银告诉记者。
“生活廊桥” 人间烟火
正当记者注目观察桥墩时,“放生河”三字映入眼帘。虽历经风雨侵蚀,字迹有些模糊,但依旧可以辨认。
据《乐山文物揽胜》记载:“(永济)桥下沐卷河汇而成沱,向为放生之处,故有‘放生河’的题刻。”李正银也从当地人的角度给予印证,旧时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永济桥属善男信女积德放生之处,故百姓亦称其为“放生桥”。
1985年,永济桥被沐川县评为首个县级保护文物;1998年,永济桥经乐山市人民政府批准,成为沐川唯一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永济河再次升级成为“省保”,可见其历史文化价值之珍贵。
2008年,沐川县永济桥修缮工程通过市文化部门专家评审组竣工验收认定。修缮,让这座百年古桥修旧如旧、复古如初。这令李正银好生激动,他挥动笔墨,直抒胸臆,赋词《十六字令·桥》三首:“桥,冬夏寒暑悬山腰。擎千钧,岁岁领骚。”“桥,七彩流霞不环绕。沐朝晖,万里竞妖娆。”“桥,横亘天堑胆气豪。傲峥嵘,与天试比高。”
永济桥,是“流动”着的文物,是生活中的文物。建筑的巧夺天工,历史的斑驳厚重,自始至终未能拉开桥与百姓间的距离。寒来暑往,永济桥的模样小心镌刻进当地老百姓的日常,它知晓太多人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