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
那时的黄家山有三条路:一条是沿着近30度坡的路下山,正对着的是现在的海棠路;一条是沿着老城墙走,过桂花楼直至高北门;另一条则是往海棠湾走,可达府堂至府街。
黄家山横亘在乐山老城的北面,它一头连接老霄顶,一头连着桂花楼。从得胜门出去,靠左沿着黄家山的半山腰走,那是一条窄窄的小路,可一直走到老霄顶山脚下。山脚下有一条小溪,小溪的水流进得胜门旁的那个水道,直接到达洙泗塘。沿着小路走到老霄顶山脚下,便是旧时的乐山奶牛场,每天的新鲜牛奶便从这里送到城里。后来这个奶牛场修成了乐山游泳池,当然现在也不见了,变成高高的商品楼。
1958年,随着城市改造,黄家山被拦腰截断,从叮咚街直通到现在的新村。
上世纪70年代初,在黄家山顶上建起了三幢一楼一底的筒子楼。三幢楼房属于公房,都是楼下七间,楼上七间。一间房中间隔开分为两间,走道共用,厨房都修在公共走道上。由于要房的人多,楼下的两间还被隔断,变成两户,三幢楼共住了四十几户人。每户的住房面积不足20平方米,一家四五口人挤在一起。
那时,整个山上几十户人家共用一个自来水龙头。每天定时放水,有专人管理,平时不用便罩上一个铁盒子,用锁锁上,每担水两分钱。毎天下午两点钟放水,每家每户将水挑回去后,都倒入各自厨房的水缸里。
厕所也是公用的,整个山上几十户人共用一个厕所。那是一个旱厕,修在山边上,蹲位只有男三女二共五个。每天早上上厕所,遇人多,还得排位。
刚搬到黄家山不久,看到了原来我们租住紫云街时的房东——大享药店的王老板,带着他的两个女儿住在第三幢的底楼。当时的大享药店,一个天井、一个堂屋、一个后院,照理说家产也很大,怎么他们也没有住处,当时想不通。
一进入腊月,黄家山的住户便热闹起来。家家户户忙着备春节年货,特别是熏腊肉,一天到晚烟雾沉沉。烧的是柏丫枝、甘蔗渣和柑橘皮,将它们堆放在挂满肉的架子下,慢慢熏,不能用明火,空气中弥漫着特殊的烟味。
那一年唐山大地震,山上三幢楼的人都往山下跑,在山下的公路上睡觉。那时是夏季,铺上门板或马架子,就像露营一样,热闹非凡。熬过了几个晚上,大家习惯了余震,也不怕了,仍旧回到各自的家。
那时的黄家山有三条路:一条是沿着近30度坡的路下山,正对着的是现在的海棠路;一条是沿着老城墙走,过桂花楼直至高北门;另一条则是往海棠湾走,可达府堂至府街。
如今回想起来,山上的三幢楼房修得很粗糙,墙壁是没有粉刷的,屋顶是没有天花板的,地面铺的预制水泥板也起伏不平。可能水泥比例不够,每次扫地都会扬起灰尘。但在那个年代,能分到这样的住房,也满足了。
虽说生活粗糙简单,但那时的人却很单纯。一到夏天的晚上,大家搬一根凳子,拿一把扇子,坐在一起,龙门阵便摆起来了。
那时流传的是口头文学,如“一只绣花鞋”,以及福尔摩斯侦探案这样的故事,一摆起来就能度过一个愉快的晚上。
最热的是七八月份,气温都在37摄氏度以上,没有风扇,更谈不上空调,要等到半夜12点退凉才进屋。但屋里气温仍很高,躺在床上,汗直冒。无奈,睡意袭来,也迷糊中睡了过去。早上一看,整个草席上,汗水印出一个人形。
以后每每路过黄家山,便想起那逝去的岁月,那些曾经经历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