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版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22年09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夹江杨公阙 千年汉阙今犹在
赵径
杨公阙
西阙
东阙
精美图案
墓阙上的文字

  ■ 记者 赵径 文/图

  文保档案

  杨公阙,亦称双杨府君阙、二杨阙。《夹江县志》记:汉二杨墓。杨公阙是汉代墓阙,位于夹江县甘江镇新生村,1956年8月,被四川省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7月,被四川省政府审核后重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经千年 屹立不倒

  在夹江县甘江镇新生村的一片田园里,有一处红砖围砌的院子,站在院外,可看见两个高高耸起的石柱,这就是杨公阙。

  杨公阙为三国时期益州太守杨宗的墓阙,东西对称,坐南向北,各由露出地面的十块巨大坚硬的红砂石垒建而成。依据石材质量及硬度、颜色,阙座宽大厚重,推测为雅(安)石,中、上部石质、颜色与本地千佛岩的石质相似,为本地岩石。阙身每块巨石间,自然重叠堆砌,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建筑技艺的高超水平。

  杨公阙双阙相距13米,阙高4.68米,宽1.2米,厚0.88米,各由10块巨大厚重的坚硬红石重叠堆砌而成。阙座宽大稳重, 阙身凿铲平整, 阙额雕刻华美, 阙盖檀脊分明。从整个外形看去,好像一朵巨大的石蘑菇,古朴大方,庄严凝重。

  据夹江县文物保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杨公阙双阙结构可分为阙身、阙楼、阙盖三部分。双阙阙盖为单檐庑殿顶式样,四周刻吊檐瓦当和葵瓣纹饰,从阙顶四分之三处向外平伸,与略向外倾的阙身形成相对平衡稳定。阙身呈方形,西阙阙身上一处镌有“汉故益州太守杨府君讳字德仲墓道”16个字,东阙背面还有宋代题刻一首。双阙阙身上半部为阙楼,阙楼较阙身宽大,四周镌有多种浮雕图案,刻有横梁斗拱仿木建筑浮雕, 镌刻精美,图象生动。柱梁以下浮雕图案更为壮观,有奔腾云中的神兽,搏击相拼的巨龙,雄踞山岩的猛虎,身手矫健的勇士等等,姿态各异,线条流畅,简练有力。因为年深日久,风蚀剥落,现在东阙上已经看不清楚字迹,西阙正面还可以看到残缺不全的字。

  据了解,早在南宋时期,汉阙就已成为夹江的著名古迹,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曾在此留下墨迹或诗词题咏,汉阙的铭文更为历代金石录所载。墓阙上雕刻有柱、枋、檐、盖等各种木结构建筑部件,为人们研究汉代建筑提供了可靠资料,具有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

  保护利用   绽放光彩

  《中国汉阙》记:我国现存阙30余处,其中祠庙阙6处,余均为墓阙。杨公阙正是24处墓阙之一,是历经千劫百难保存下来的汉代地面建筑实物。

  由于风蚀严重,杨公阙西阙在南宋时已经坍塌,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时任县令杨仲修将西阙重新“扶树”(扶正),并题诗其上,诗中的“府君阙二右认亡,沟啮厥趾左复昂。肇汉迄宋淳熙皇,屠维作噩主岁阳”句,道出了他重修西阙的时间。

  “1956年,当地为保护杨公阙修建了一个木制亭,后发现风化程度更为严重,于是拆掉了亭子。”夹江县文物保护所相关负责人介绍,“1992年,为杨公阙修建了围墙和房屋,聘请专人看守,打理周边环境。”

  2016年,夹江县编制《杨公阙保护规划》,并向国家文物局报送请示。接下来,该县针对文物病害情况,慎重考虑防风化加固等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严格控制干预强度。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重建保护亭,对杨公阙进行保护。

  在双杨府君阙东南大约300米的地方,田坝中间突兀而起一片高地,比周围农田高出二三米,方圆约1000平方米,中间高,两边低,如同一座高台,当地人叫它“响堂坝”。这里曾经发现过一些汉砖、古陶、石避邪、铜铁器皿等零散文物,当地村民推测为杨公阙墓葬所在地。

  记者了解到,夹江县将根据全县区域规划,对杨公阙片区加强保护,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编制规划工作,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促进保护、开发、利用,让镶嵌在这片土地上的这颗珍珠,愈发光彩夺目。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文化
   第03版:海棠
   第04版:镜头
夹江杨公阙 千年汉阙今犹在
陈少梅:“南风北骨”绘峨眉
让更多口袋公园成为幸福乐园
报头
乐山日报一版要闻01夹江杨公阙 千年汉阙今犹在 2022-09-04 2 2022年09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