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明军
凌云山东坡楼在凌云山栖鸾峰上。东坡楼前有洗墨池,东坡楼前方50余米处的临江崖边,有清音亭。关于东坡楼,流传着诸多故事。
东坡楼作为“楼”始创于何时
东坡楼的前身,是宋代的清音亭。
北宋时,凌云山栖鸾峰上已有清音亭。宋邵博《清音亭记》说:“嘉祐(1056—1063)中,东坡先生字其亭曰清音”。南宋时,清音亭更名为“横山堂”。南宋邵博后废弃“横山堂”名,恢复“清音亭”名,并写有《清音亭记》。明嘉靖十一年(1532),御史熊爵、州守郏鼎在凌云山创建九峰书院时,在洗墨池右建了一个亭,此亭并不叫“清音亭”,而叫“洗墨池亭”。明万历年间,州守袁子让又重建洗墨池亭。袁子让还写下了《洗墨池亭记》。明代的这一时期,栖鸾峰上只有洗墨池亭而无清音亭。
据清代张瑞《挹爽轩杂记》载:明天启年间(1621—1627),宦官魏忠贤当权,各郡县皆为其建生祠,乐山的地方官就在栖鸾峰上建魏忠贤的生祠。结果工程还未竣工,魏忠贤就垮台了,于是人们将新建的魏忠贤生祠的建筑改为了东坡楼。也就是说,东坡楼作为“楼”是明天启年间才有的。在这之前,栖鸾峰上只有“亭”和“堂”,而无楼。
苏轼在东坡楼读过书吗
在目前流行的一些资料中,说东坡楼是苏东坡读书的地方。这其实在文献中找不到根据。只有清代的陶澍在其《蜀輶日记》中说:“盖东坡早岁读书此山……”
清代还有一个叫李晶的在其《移刻东坡书画记》中说:“坡公本为蜀贤,而此地近在眉山,又为生长旧游之地,读书楼存焉。”
这两位说苏轼在东坡楼读过书的人都是清代的人,他们或许根本不知道被他们称为东坡读书楼的建筑其实是在明代才修建的。如果苏轼少年时期真在栖鸾峰上读过书,那南宋邵博的《清音亭记》和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等文献不会不将此事记入文中。而《清音亭记》中只说了苏轼题名清音亭的事。
所以,民国《乐山县志》在“东坡楼”条下说:“东坡楼在凌云山绝顶,俗称东坡读书处”。这里的“俗称”即可理解为是民间的传说,并非专家的考定。
关于东坡楼中的塑像演变
今天我们看到的苏东坡的塑像在东坡楼的楼下殿中。此像塑于20世纪80年代。塑像坐姿,高1.7米,右手扶座栏,左手置右大腿上,右腿放左膝上,下巴有胡须,为苏轼中年时期的形象。
但在历史上,东坡楼中的苏轼塑像却并不是这样的。
清代前期,东坡楼中的苏东坡塑像没有胡须,是塑的他少年时的形象。清乾隆《同人登凌云山和吴偶堂孝廉韵》诗中说:“苏公遗像未垂髯,早留诗卷通云雷”。清乾隆庚子进士彭锡光在《和李沧云学使凌云山纪游原韵》诗中说:“可怜遗像至今存,当年恨不掀髯塑。”清嘉庆时期的陶澍在《蜀輶日记》中说:“故像作少年无髯,与他处所刻画有异”。而且,当时的苏轼像是塑在东坡楼的楼上还是楼下,文献中没有交代,我们无从确定。而今人遍能在《凌云乌尤史略》中说明天启年间刚将魏忠贤生祠改作东坡楼时,“并塑东坡父子三人像于楼上”。这一点,和1905年日本汉学家山川早水看到的是一样的。山川早水在1906年出版的旅游日记中说:“到(东坡楼)楼上,中央有一佛龛,里面祭有三苏之像。二子之像是小时候的,头上全结羊角发型,与眉州三苏祠所祀不同”。说明这时期东坡楼楼上塑的不只是苏轼一人的像,还塑有苏洵和苏辙的像,而苏轼和苏辙的形象是少年时的形象。
东坡楼的几次维修
东坡楼自始建以来,曾有以下几次维修: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杨玉堂任嘉定知府的第二年,曾对东坡楼组织过一次大的维修。当年,时任乐山知县的李岳龄所撰的《重修东坡读书楼记》也记载了此事。根据杨玉堂《重修东坡楼纪以长歌》的诗句记载,维修前的东坡楼是“栋宇半欹斜”“势将典物任腐朽”;维修项目为:“拆其对面之亭建以阁”,“饰之以曲槛、缭之以回廊”。此次维修,使东坡楼面貌一新,在一段时间里,倍受游人,特别是文人们的赞赏,先后有道光二年(1822)壬午科举人王培荀、道光二十九年至咸丰二年任嘉定知府的俞文诏,和王元盛等人以诗歌赞咏。
清光绪十年(1884),刘光弟游凌云寺,随行的庆堂见东坡楼有几级板梯朽坏,当即“捐钱数百,命僧修之”。
1980年,大佛乌尤管理处对东坡楼组织过一次大的维修,并塑东坡像于楼下堂中,另在楼前临崖处建清音亭。
2002年,乐山大佛景区管委会对东坡楼进行全面维修。对东坡楼楼上的朽坏梁柱和楼板进行更换;改楼前的两侧厢房为敞厅,对楼前的洗墨池重新安装雕饰栏板,栏板饰以苏东坡故事浮雕;拆除了南侧坎下的旧房,新建了一道长廊。在东坡楼的后壁镶嵌了石刻《东坡笠屐图》《梅兰竹菊图》和东坡诗句石刻。
现在的东坡楼为砖混木结构重檐建筑,前为通檐廊柱。楼下堂内正中为苏东坡塑像。像前右侧墙壁嵌苏东坡诗碑;左侧墙壁嵌苏东坡书欧阳修《醉翁亭记》全文;苏东坡像后的正壁嵌苏东坡《丰乐亭记》墨迹木刻中堂。东坡楼前有洗墨池,池上有卷拱石桥,桥栏和池栏板上有多幅苏东坡故事的浮雕石刻,如《乌台诗案》等。
(本文图片据《嘉州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