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红
一千多年前的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犍为文庙始建,其后,历经三迁三建,十二次维修扩建,终成今日之形制。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天,其间多少人事在这里上演,有光照四方的高光时刻,有歌舞升平的庄严场面,有灰飞烟灭的瞬间,它们都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今日犍为文庙恢宏的气象。
1984年,我在五通桥竹根中学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大姐在犍为工作,便让我到犍为一中复读。那时,犍为一中还在文庙办学。正读生都在新建的楼房里上课或住宿。我们文理科的复读生,被安排在文庙的老建筑里。文科补习班一百多号人,教室在现在的启圣宫里,住宿则在现在的东庑阁楼上,睡地铺。当时可不知道启圣宫、东庑之类的名号,文庙也没有现在那样庄严,反而有一些破败。但我一点也不嫌弃。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很怀念那一段时光。
在文庙的一年里,基本也就是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就是自己想耍,好像也找不到一起耍的人,全都是一门心思在读书。在那样的氛围中,感觉自己进步特别大。一年后回到五通桥参加高考,结果考上了重庆师范学院。那年的高考考场,记得是乐山二中,就是乐山文庙所在地。文庙于我,有再造之恩。现在回过头来一想,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不知道会走上一条什么样的人生之路。现在陪朋友参观文庙,我总会很自豪地告诉他们,我曾在这里读过一年书。很惭愧,是文庙改变了我,而我却没有为文庙做些什么。
一千多年前的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犍为文庙始建,其后,历经三迁三建,十二次维修扩建,终成今日之形制。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天,其间多少人事在这里上演,有光照四方的高光时刻,有歌舞升平的庄严场面,有灰飞烟灭的瞬间,它们都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今日犍为文庙恢宏的气象。
我有幸目睹了文庙最近一次的维修。1997年,犍为一中结束了在此办学54年历史,迁出文庙。随即,犍为文庙开始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维修。至2003年12月,维修大功告成。历史何其相似,乾隆三年,邑人李拔在《重修学宫记》中描述了当年的盛况:“落成之日,虽深山穷谷,白发黄童,跂踵延颈,愿得一至,以观学校之隆也。”咸丰元年,知县杨炳锃在《重修学宫记》中写道:“翘瞻遐属,群峰环拱,远者急近而低者忽高,一若我犍邑自汉唐肇宇以来应有今日之部署,而后木石为之献奇,江山为之贡秀也者。”2006年,犍为文庙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仞宫墙”是文庙的标配,山东曲阜文庙此四字是乾隆皇帝御笔。在文庙如此显赫的地方,能题字的,必是地位显赫之人。而在犍为,则有一个神奇的传说,说是此四字乃当时一个正在服刑的囚犯所题。从至高无上的皇帝到低至尘埃的囚徒,这跨度实在是有些大。这四字为何人所题,实不可考,但犍为人对此津津乐道,或许是太高大上的地方,需要一些平民化来点缀,又或是暗合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自古以来,文庙是作为祭祀孔子和教授儒学之地。犍为文艺工作者根据县志记载,整理出了传统的文庙祭孔流程和祭孔音乐,并由官方主导,恢复了传统的祭孔仪式。现在代表县上管理文庙的,主要是一家国资公司。公司开发出了面向中小学生的开笔礼、成人礼等活动。文庙清静的时候居多,这么一块宝地,总是闲置着,感觉有些可惜。前两年,县上把文庙前的地盘改造成了广场,一早一晚的,唱歌跳舞锻炼的,倒是热闹得很。万仞宫墙,把两个世界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一千年的时间,文庙深深地刻入了犍为人的生活。今年端阳,犍为县民乐学会在大成门前举办粽情欢乐民族音乐会。众人泮池畔,榕树下,随意落座,丝竹歌声,余音绕梁。又见有三五人,手捧高香,鱼贯而入,我会心一笑,是要高考了,孔子管教育,当然也要管金榜题名了。
大成门重建于康熙九年,将歇山式、牌楼式、悬山式三种屋面融为一体,屋脊四条游龙生灵活现,宝鼎两侧,“刘海戏蟾”“麻姑献寿”构件栩栩如生。整个屋面采用黄、绿两色琉璃瓦,金碧辉煌。如众星捧月,“天开文运”四字在大成门屋顶中心熠熠生辉。我以为,这四字正是犍为文庙的点睛之笔,也是犍为文庙千年不废的关键。文运昌盛,国运昌盛,是人们永恒不变的期盼。事在人为,天开只是人力的汇聚而已。天开文运,时时代代,激励着犍为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