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为波
开展“有事来协商”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政协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落实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要求的重要抓手,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具有积极意义。2021年4月以来,沙湾区政协在市政协的精心指导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依托9个镇(街道)政协工作联络站,建成1个区级、9个镇级、9个村级“有事来协商”协商议事室,聚焦小切口、服务大民生,开展小微协商40余次,解决实际问题230余个,推动助发展、惠民生、聚共识、促和谐在终端见效,有效助力基层治理。
提高站位重谋划
加强组织领导。区委把“有事来协商”工作作为助力区域治理现代化和解决基层政协“两个薄弱”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以区委书记为组长、区政协主席为常务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区委常委会专题研究“有事来协商”工作,对组织、统战等相关部门、镇(街道)党(工)委支持“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及作用发挥提出明确要求,做到整体联动。强化挂联指导。坚持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分片指导、委室定点联系“有事来协商”工作,落实9个镇(街道)副书记为联络站站长、统战委员为副站长专抓专管,将163名政协委员下沉9个镇(街道)协助开展工作。强化顶层设计,在全区统一制发“有事来协商”协商议事工作规则及考核细则,做到规范有序。突出保障考核。将“有事来协商”平台建设列入财政预算,每年为每个联络站落实2万元工作经费,以奖代补解决平台建设资金和工作运行经费。将“有事来协商”工作纳入区委年终目标考核,分值提高到5分。注重激励引导,强化平台建设考核评比,对做得好的3个镇(街道)政协工作联系站予以表扬,营造比学赶超生动局面。
注重统筹抓建设
因地制宜。强化资源整合,探索协商议事室与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村居会议室和人大代表之家等场所共建共享,促进阵地节约集约利用。注重触角延伸,推进平台建设进镇村、进产业园区、进经济合作组织、进社区居民小区,为协商解决基层资源整合、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和社区治理等问题提供方便。严格标准。由分管副主席牵头、委联委具体负责,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严格按照省市政协提出的有阵地、有制度、有组织、有标识、有活动“五有”标准,规范建成19个“有事来协商”协商议事室,做到协商议事规则、流程和议事会成员名单等规范上墙。彰显特色。坚持平台建设同各地文化相融合,在太平镇罗一村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平台制作郭沫若与人民政协宣传专栏和“老乡见老乡、有事好协商”宣传漫画;在牛石镇平台制作人民政协发展历程和“民主协商”文化墙;在嘉农镇平台建立协商议题和社情民意收集处;在铜河街道居民小区“盛世佳苑”平台制作“同商和谐盛世、共建幸福家园”标语和“邻里和谐”壁画等,营造了浓厚民主协商氛围。
真诚协商显实效
为社会和谐助力。各镇(街道)联络站着眼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广泛开展小微协商,推动民生问题有效改善,促进沙湾平安建设满意度测评居全省第3位、信访“三率”名列全市前列。如牛石镇联络站针对矿山企业开采导致的社区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开展协商,促进2家矿山企业出资6万元、每户居民自筹400元购买水表等,将社区居民自来水管全部接入镇上主管网,从根本上解决安全饮水问题。为环境保护聚力。各镇(街道)联络站聚焦环境污染防治问题广泛开展小微协商,在群策群力防治污染上形成共识,促进环境全面改观。如沙湾镇联络站针对沙范路工程车辆出入造成的环保问题开展协商,形成中铁十七局等3家公司出资100万元,对沙范路进行养护维修、洒水降尘、依法治超的集中整治方案,推动问题有效解决。为城镇建设铸魂。各镇(街道)联络站围绕场镇提升、打造省级特色城镇广泛开展协商,在挖掘整理地方特色文化、保留城镇历史文化记忆、留住城镇文脉等方面形成共识,为城镇建设铸了魂。如福禄镇联络站围绕滨江公园文化建设开展小微协商,推动码头文化、河石文化等大渡河资源有效整合,将福禄精神“厚德载福·善为而禄”融入公园建设,利用邓通文化打造记忆文化墙,促进文化公园高品位规划建设。为产业发展赋能。各镇(街道)联络站围绕乡村振兴时代主题,聚焦做强产业支撑,广泛开展协商,在破解土地、道路、人力等产业发展要素上形成共识,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如沙湾镇联络站针对二峨山村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部分资产闲置问题,紧扣“整合利用闲置资产,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开展协商,促进原村小学教师宿舍变身竹笋加工厂,有效破解竹笋加工难问题,促进当地新发展竹笋产业3000亩,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
(作者系沙湾区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