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篓茶,从山间孕育,在指尖翻飞,于竹篓跃动,成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一篓茶,从传承中出新,在融合中创新,于科技中萌新,成为农业增效的“绿色法宝”;一篓茶,从枝头绽绿,在田垄溢香,于村寨入画,成为农村提质的“绿色基底”。
春到彝乡又一年,茗茶飘香数万里。
趁着春日好时光,马边彝族自治县的高山上、云雾间、百花中,小伙、姑娘,老者、孩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腰系竹篓,脸上驻笑,或分散、或聚集,忙着从茶叶里采撷新一年的快乐。
新年,新芽,新收成;新品,新景,新未来。秀美马边,青山处处抽新茸。
■ 记者 罗学锋 陈兴鑫 方方
“绿色银行”储蓄幸福生活
荣丁镇后池村的茶山上,42岁的巧吉阿布和婆婆、丈夫、儿子一起采摘新叶。“3月5日我们就开始采茶了。今年行情好,儿子还特意从外地回来帮忙呢。昨天,我们采了十几斤,卖了1000多元。茶叶真的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巧吉阿布边采边说,去年春天,他们家靠茶叶纯收入7万元左右。“高速公路通了后,我们的茶叶更抢手了。今年,有很多外地人都到马边收茶叶,我们的收入节节高哟。”
荍坝镇茶叶村的刘清平也从茶叶中持续获益。“种茶嘛,老弱病残,只要能动,都可以干。现在国家政策也好,肥料、技术都有支持,我还参加了免费的技术培训,拿了证书呢。”刘清平说,种茶成为他们一家的重要收入来源。“去年,我们两口子采不赢,还请了人帮忙,人工都付了1万多元呢。大家都从茶叶里获得了真金白银。”
一篓青茶,不仅为茶农的荷包“充值”,也为制茶工人腰包“添金”。
今年,马边高山茶叶有限公司的余伟有了新身份——制茶工人+茶厂后备管理人才。这个由茶叶带来的新变化,让余伟不仅收入、技术增长,自身“含金量”也大幅提高。“以前都是东打一处工、西挣一份钱的,不稳定。这些年,马边茶叶发展得好,给我们提供的机会也多。今年,我们厂的工人增加到了10人。除临时用工外,常年驻厂的,不仅能领到工资,年终还有奖金。”
一篓茶,助农增收储蓄幸福生活。2021年,马边全县茶业综合产值达17.5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5208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3.9%,茶叶已成为该县22万彝汉群众的“绿色银行”。
“绿色法宝”助力优势产业
荍坝镇茶叶村,生于茶,更兴于茶。村党支部书记黄平说,从最初的零星种植到现在的规模化,茶叶成为茶叶村的主产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全村茶园总面积达7390亩,人均有茶3.5亩,近几年户均茶叶收入都超过1.5万元,茶叶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60%左右。茶产业也让村集体有了14万余元的进账。”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茶叶种植也带动茶叶加工和品牌打造。目前,茶叶村已有5家茶企,绿茶、红茶两大类多个茶叶品牌共同发展,茶叶销往全国各地。“下一步,我们将全力书写‘茶叶+’文章,打造茶叶产业园区,做好低产茶园改造和整合,让茶产业发挥更大能效。”黄平说。
在荍坝镇的产业地图上,“茶缸子”也成为与“粮袋子”“油罐子”并驾齐驱的乡村振兴产业主力军,机械化采摘、“茶叶不落地”提上日程,将辐射带动荍坝彝茶产业片区8.5万亩茶园提质增效。
“茶产业已成为全县农业支柱产业。”马边彝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站长甘勇说,该县已累计建成生态茶园23万亩,投产茶园达到20万亩,覆盖全县14个乡镇;有大小茶叶加工厂100余家,其中,县级以上茶叶加工龙头企业9家,省级2家、市级3家,茶叶生产加工能力达到2万吨。马边已形成绿茶生产为主,红茶、黑茶、黄茶等新产品市场不断开拓的新局面,“马边绿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17.42亿元。
“绿色基底”添彩美丽家园
春季,百花齐放,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寻觅花花世界秀美风光。而在苏坝镇向阳村,这里的花海辉映着茶山、花香融合着茶香,梨花与茶叶争鲜,果树与茶树竞绿。蜿蜒向上的产业道,是村民奔康的通道,也是日常休闲的步道;漫山连片的果园茶园,是村民日常耕耘的乐园,也是劳作后呼朋唤友、留下美丽记忆的公园。
乡景成了画幅,生活充满了诗意。樱花茶园、梅林茶香,花果与茶芽,农田与茶山,在马边,越来越多的村落添上了以茶“绘就”的绿色基底,越来越多的茶园正在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镇变乐镇。
“这成片成片的茶叶,不仅为我们的生活添绿添彩,也让我们的新村新寨成了大家镜头中的常客,让更多乡里乡亲爱上了自己的家园。”雪口山镇黎明村的邓国军说,村民腰间的一篓茶,是带动农民、农业、农村发展的一篓茶,是带来生机、活力和信心的一篓希望。